《老人与海》是世界级的名著,而我对所谓的名著,向来是颇不感冒的,所以从未卒读。只是道听途说得知,这是一个关于老人、凶鱼与大海的故事。直到看了董卿主持的《朗读者》,听到王千源朗读《老人与海》选段,再结合入职三年多来的辛酸亲历,我隐然有了些许开悟。
老人的双手是“绵软”的,但意志却属不折不挠的“硬汉”,同时又面临着强大的凶鱼,大鱼还存在于大海的惊涛骇浪里。现在,仅以一个没读过原著、单凭耳闻的旁观者的角度,来对这四个意象加以简单诠释。
1.双手为什么是“绵软”的?
纵观知名小说、电视剧或电影的主角,固然自带光环,或嘴里含着金钥匙出生,或一辈子都有贵人相助,或有着非同寻常的天赋,然而无论再怎么逆天,总会陷入困境,遇到劲敌,遭受身体和心灵的双重磨炼。
无论身体多么强壮,不管意志多么坚强,人的软肋一旦遭到痛击,就会变得不堪一击。老人本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进入了生命的尾声。皱纹于脸颊横生,骨质在体内疏松。双手再用绵软加以修饰,这个意象难免会给人一种垂垂老矣、行将就木之感。
有着一双绵软的双手的老人,总是会让人心生怜惜。这种怜惜不是来自同情心,而是来自自恋感。“我再怎么弱,也总比这个老人强吧?!”这个声音的出现,对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抚慰,能够给人以战无不胜的信心。
老人绵软的双手,迎合了大众的自恋心态,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2.老人为什么是“硬汉”呢?
反过来想,如果老人就是普通的老人,老得没有力气,没有意志,没有生气了,遇到大鱼时被一口吞没了,甚至连那一把老骨头,能被大鱼给嚼碎了,那么《老人与海》给读者所带来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
恐惧,是极度的恐惧!每个人都有老的那一天,即便正当壮年,都会有脆弱到绵软的时刻,如果一个大鱼冲来,就被打击得骨渣都不剩,那么人在遇到挫折、磨难、心结时,会不会直接屈服到向命运低头呢?
只有将老人打造成硬汉,读者才会发现,体格不如自己的老人,都能有钢铁般的意志,而倍感优越的自己,又有什么理由不成为比老人还硬汉的战士呢?“连一个老人都能将大鱼杀掉,我又怎能甘心坐以待毙呢?”
老人硬汉的形象,激发了大众的好胜心理,有一种“赶鸭子上架”的推力。
3.敌人为什么是“大鱼”呢?
不说十年八年,不说五年三年,单说一年前让你感觉很复杂、特着急、极无助的事情,站到现在往后看,还会算个事吗?只要是经历过的磨难,在记忆的美化下,在光阴的侵蚀里,在生命的进程中,都会幻为温馨的过去式。
敌人来临的时候,总是披着假、大、空的外衣。如果说挑战是人,那么想象就是溺人的海水,能将挑战泡得浮肿,掩盖其原有面貌,直至骇人听闻,让人望而生畏。那些看不见的坎,其实并没有那么深,也没有那么宽,往往是只要一迈步就能过去。
这鱼越大越凶越猛越嗜血,越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并且身临其境,举起幻想的鱼叉,扎进大鱼胸鳍后面的鱼腰里。直击心脏,一招毙命。老人的双手越绵软,大鱼的身体越强悍,读者就越能从中得到激励、鼓舞和勇气。
大鱼敌人的意象,打消了大众的畏难心理,有一种“打败假想敌”的驱力。
4.战场为什么是“大海”呢?
踩着沙滩、冲着浪花、吹着海风,或许是一种写意的休闲,但只有置身深海,才会知道大海的未知与可怕。海风无形,海浪不定;抓无可抓,扶无可扶;脚不着地,身形难稳。时不时再呛几口海水,溺水而亡的恐惧劈脸袭来。
用大海来做战场,不用敌人攻击,死亡的威胁就悄然而至。就算没有风浪,即便没有大鱼,仅仅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深不见底的海水和无依无靠的无助,就足以让人感到绝望了,更何况还有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敌人呢?
所以说,不仅是因为对手是大鱼,所以战场就是大海,而是因为大海有一种战场本身就是敌人的魅力,即便没有敌人,也不会有人贸然前去。更不用说在那无尽的海洋里,还存在着无眼的天风、无心的海浪和无情的死亡了。
大海战场的意象,勾起了大众的恐惧心理,起到了“煮热一腔血”的作用。
我们的身体素质,大多比老人强,但心理素质却鲜能与之匹敌。老人垂垂老矣的身体里装着硬汉,我们年轻力壮的人体中却常藏懦弱。所以说,“老人”正是我们本身,只不过身体和意志换了位,成为了人人向往的意志领袖。
而大海,我们的战场呢,总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浸泡着我们的衣服,侵蚀着我们的皮肤,充斥着挑战、意外和未知,是我们的生活乃至生命。“大海”就在我们身边,既是时间的单行线,也是空间的定身咒,让人畏缩的同时又让人想要战胜。
其实,《老人与海》给我们的,正是一种一往无前、永不认输、决不言败的人生态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