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写于2021年1月16日晚上。这是学习班一阶段2021.1.14晚上第一次QQ群共修的部分总结。
19:55进去时已经开始,到大概21:25,我都在准备出去接孩子以及回来的路上,所以没法记录,这段听完也没趁热打铁及时记录,现在啥也没留下,都忘了。后面的能记下的大概就这几个关键词。因为是后面回想记的,不一定准确。
本来我是准备了问题的,这是一直困扰我、也是造成每次出事的主要原因之一,那就是:
每次“看到”(过度关注?)一些我“觉得不妥”的行为或习惯(比如她自己信誓旦旦计划早起却实际又在为并非重要和紧急的事熬夜,她自己很重视很想要有个好结果却又没有充分准备,她自己没抓紧时间前松后紧最后来不及却又焦虑慌乱,等等),
这时,就总是想说想提醒想催促,不说怕她不知道这些道理(比如早睡才能早起,有准备有过程才能有结果,做事要前紧后松提前安排,要事优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等等),总是想确保她明确知道且明白这些道理,
她现在从去年的“为什么要像你们一样非得上学工作像个提线木偶一样的生活,为什么就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到现在的时不时涌起斗志“我要怎样怎样~~”(而且是自己发起的),我就觉得内动力起来了,那这个内动力需要(好的行为保证的)相对好的结果的维持和激励,否则收获的只能是失望进而对自己的怀疑和焦虑。
她现在处于有好的愿望,不太有好的计划方法习惯等等的支撑,我就想把这个“道理”“灌输”给她,也就是时不时忍不住说想提醒想催促。但每次基本上一说就出事。
所以我的疑虑就是能不能说、怎样说、敢不敢不说或者怎样打消我自己“不说怕她不知道的恐惧”。
后来一边听,一边想,觉得这又不是一个问题,或者说有明摆着的答案,所以当天到最后也没问。加上这两天的事(1.15-17),我也差不多有答案了。
那就是:
1、很多“道理”,其实学校和老师都已讲过了,而且很多遍,所以其实她是知道的,心里是明白的。有时候她表现出不知道,那是她反感,不接受(被控制)。换一个心理状态,有时她自己都会主动提起。
2、说不说、何时说、说什么、怎样说——都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最核心的是我说话时自己的内心是否是平静的、不带评判的、没有要输出的强烈意图的,说出来不会对她带去被攻击、被暗示、被内涵、被套路等等任何不好的感受。——这个适用于一切谈话。
3、说不如做。最好还是自己想的自己去做。让她看到。让她领悟。然后她自己想模仿。
以昨晚的事情(算30分钟红灯)为例:
本来放学时还好,路上主动和我说自己接下来的安排:①自己检查校服掏出口袋里的东西,然后校服放洗衣机,洗衣服;②让我帮她洗头(前段时间我接放学迟到4分钟+说错话+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早上加餐有点烫,作为对我的警示或者对她的补偿,累计36次帮洗头和5次按摩服务);③再做会语文卷子。而且我下午去超市超额完成她想要的各种零食采购。
问题出在回到楼前。停车时,看管垃圾分类的老头说话没有分寸,有点阴阳怪气(因为大家停那的话,影响他的小三轮停):“呦,看出来了,原来你没有固定停车位啊?”(所有地上的都不是固定车位,谁来谁停)。听着不舒服,但也没回答。这边接过孩子的水杯、路上加餐饭盒、我自己的包等(还谈论着回家把她星巴克的会员卡给我,让我提前去给她买饮料,但是又担心我把她卡给弄丢了,我说其实我也不是很想去,又冷又走那么远——也可能这句也让她心里不悦//我是借以表达其实我并不想“碰”她的卡),走了几十步,到单元门前想起来“哎,我锁车了吗?”就想转身退几步再锁一下。孩子说“锁了锁了。就是因为你总这样(停车时心不在焉,总是走一段路再回确认),所以害得我受影响,关门总是要晃好几下,同学都说我老是要确认试卷写名字了吗”(是有轻度强迫,我不敢提这事,不想贴任何暗示性标签,想让随着内心安全感逐渐提高而慢慢淡化)。
但是因为前有老头不好听的话心里不舒服,后有孩子的抱怨,我自己内心起波澜(对她强迫行为的隐隐担忧),所以我当时就回了一句:“我现在已经不这样想了。自己做什么事其实都源于自己,不能说是受别人影响。”
(说这话时我心里是有疙瘩的,细究起来不能不说没有“你自己的习惯不能怪到我这里”的言下之意,有点被老头说话越界刺激而隐隐迁怒于了她,而这被她敏锐地捕捉到了)
一边说一边就来到家门前,当时孩子就冷下来:“你什么意思?”(这句话是她生气的预兆)
我意识到失言,“就,没什么意思,就是说其实,唉,也没啥。那啥,你不计划洗头吗?我先去烧水,你把衣服放洗衣机里。”
孩子已经进入她的情绪里:“所以,你刚才是想表达什么?”(这话一出就是生气的石锤)
然后直接进她房间了。。。证明我又犯错误了。。。
如果今晚这个情绪过不去的话,可能一夜她的房间就亮着灯,透过门下露出一道光,一夜无声无息,然后凌晨关灯,可能中午后起床,一天不吃不喝不言不语,接下来一两天我都得硬着头皮给她请假(发完信息都不敢看和老师的对话框,尤其是临近期末老师也压力很大,不敢再去添把火……),然后我能量满满的状态给她送饭,她慢慢缓和,愿意“原谅”我,事情不了了之,再开始下一轮……而刚刚十来分钟前在回家路上她还兴致勃勃问我去超市购物情况、给我说她的回家计划,然后聊起学校据说有学生网恋等等八卦。。。
最近两次,12月18-19-20,1月7-8-9,都是这样。都是从正常甚至很和谐时一下子到冰点。我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才让状态再缓过来,想想就筋疲力尽,五脏六腑都疲惫得不想动。。。
所有过去每次出事的经历证明:出现这种情况绝对不能放置,不能冷处理。否则放着放着,她本来生气的点就变了,掉进千篇一律的情绪黑洞了。
我过去敲她的门:
你生气了?肯定是生气了。我刚才说话是不合适,我主要就是因为看管垃圾分类的老头说话没有界限,心里不舒服,然后说话不经大脑。而且刚才说的是我自己这几天学到的,可能表达不对,就是说人是否受一件事影响,不取决于这件事本身,而取决于自己怎么看这件事。就比如说老头,我每天经过那对他都挺客气的,还主动喊他师傅,给他打招呼,但是他可能对我把车停那有意见,昨天还说要不是你车小,我就不同意你停这。那是公共区域,其实他管不着。他这样说,我不舒服。如果我内心强大点,我就不会在乎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的说法。昨天旁边楼一个人就不在乎,直接怼了他。而且即便是我学到的,你没表达出想知道,我也不该自作主张和你分享,不能这么乱输出。。。你不本来有很好的计划吗?如果今天咱再像上周那样,你想想今天谁都不能睡觉,明天家里气氛阴郁,那样你好受吗?我觉得你肯定不好受,我是很不好受,我也不想让你不好受。你想这地球上50多亿人,咱俩这样,能影响到谁?别人都不受影响,就只有咱俩难受,而且最后除了难受,咱还得到啥?你是想咱明天还像上周那样,还是按你本来那么好的计划?人家说因祸得福,咱总得把咱这个解决模式变一下才能因祸得福。不然每次都是白白一个循环。你看你想不想咱俩的关系,这一次的解决方案,相比上周更上一个台阶呢?比如你就生气一会,半小时出来,怎么样?我相信你愿意让咱这个模式提升一下,而且我这么给你说,也是觉得你能听懂我说的,你比班上同学有思想,我是把你当做一个可以平等对待的人和你说的。那不然你先想想,我现在还是按你原本的计划去做洗头准备。我相信你能走出来。我在外面准备一个拥抱想送给你。
(↑上面这段话里可能还是有很多沟通错误,待我看完书回来再检查。)
大概过了半小时,在我忐忑不安中孩子走出来了(我忘了拥抱)。去拆了下午买的薯片吃。
我过去:你不生我气了吧?你是不是觉得我刚才说话意有所指,你感觉到被内涵了?
她回答:是。
我:那这样,你觉得我刚才怎么回答,你才不生气?(不吱声肯定不行,会觉得我生气了。她觉得我在生气的话,也会出事。)
她:就说“哦,知道了”就行。
对,其实我只需要回应一句:“好的,知道了”就可以。
我:哎,其实我回家时确实是有点心理不舒服。看垃圾的老头说话没有分寸,你也有点抱怨我的意思,我就有点受影响,话里可能带了点“迁怒”的意味。那我以后知道了。我还是没做到我自己说的不受外界的影响。
洗完头吹头发时,她聊起同桌各种,给我分析了同桌的现状、闪光点、问题。写作业时,我说你昨天提议如果能10点多点上床的话,我讲个睡前故事(为了让她早睡,我两个月前想到的提议,不过一次还没实现过,但感觉她很期待)。昨天没实现,今天我这边依然有效。她说那肯定的。后来又给我看了语文卷子,吐槽语文老师布置作业有点缺乏分寸。
这就是第一个关键词吧:感受。
她的感受大于一切。(看见和认可她本来的感受,不要出于任何原因去破坏她的感受)
我对她说话:给她的 感受>形式(语气神态等等)>内容
我说话:我的 内心心态>我说话的形式>内容
只要我让她感受到我心里有杂质(不管出于学习考试分数这些最敏感的——现在基本不了,还是出于对她对她爸的腹诽,或者像今晚自己想反驳。只要我心里有鬼),让她觉得我想评判她、内涵她、套路她,她能秒感应到,并且全盘接收,情绪瞬间恶化。
昨天听的《怎么说》里有个案例:小孩早餐想吃一种饼,家里没有。如果解释没有的原因并提出别的方案替代,小孩会不接受。如果看见和肯定ta的感受,ta自己会接受并想出替代方案。
我自己也曾有实例:
早上孩子上车晚了导致快迟到了,路上孩子着急且抱怨“又要迟到了”,而且迁怒于我喊她晚了或者喊的次数太多导致她早上烦,或者怀疑我起晚了,或者嫌我开车不稳等等,如果我要讲道理说是因为她坐到车上晚了,或者因为昨晚她晚睡才导致早上起不来进而出门晚了,或者向她证明我喊起床几次,或者证明现在车已经开到最快了,或者说教“早出发才能早到达,早睡觉才能早起来”等等(这是我下意识的做法),只能火上浇油。
要么听她抱怨不说话(也不太好,不回应会被她误会我在生气),要么安抚一下“没关系,不会太晚,不然我给老师解释一下,你放心”(好一点,其实她也会不放心),要么看见和肯定她的感受:“哎呀,是的,确实快迟到了,是挺让人着急的。那现在你坐好,我要开启飞车模式,下一秒漂移过去。小心啊,现在发力了,嗖——”她说:“哎,没事,其实也不用开这么快”。
所以,牢记:第一、关键、一切,都是——她的感受。
(我的感受先退隐。她好我才能感受好。不要一时疏忽,心乱失言,因小失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