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用数据说话。
10。
2017年4月25日,是一个有意义的日子。这一天,我结识并开始使用《简书》,到2018年2月25日,我在《简书》上“创作我的创作”,刚好整整10个月。从那一天起,《简书》便成了我朝夕相处,不厌其烦地听我絮叨的好朋友。
129/77。
在这10个月的时间里,我在《简书》上发表了129篇文章(算上这一篇)。其中,有77篇都是在这10个月里创作的。我写下的这些散文、随笔,记录了旅游、美食、家庭、生活、读书等身边的事儿,从微小之处着眼,留意美;从微小之处着笔,记录美。因为我坚持认为,再微小的美,也是美。只要是美的人和事,都能给人带来愉悦、欢喜、幸福和正能量。
1000。
在我所创作的散文随笔中,有的文章的阅读数已超过1000次。如随笔《过年1》、游记《在贝加尔湖畔》等。
20W+。
我写下的129篇文章的字数总和,已超过了20万字。我没有这个概念,20W+的字数是不是够出一本小册子?
我不企盼或奢求能真正地出一本书。
因为我压根就把码字做为一种兴趣,一种爱好,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情绪的一种宣泄渠道,用以排毒减压,调整心态,轻装上阵。
开心高兴时,我会静下心来写东西,这时写起来思路敏捷,轻松愉快,心情好。
烦心恼火时,我也要千方百计静下心来写东西,这样可以很好地转移注意力,不致使“杏仁核绑架*”持续较长时间,尽快将情绪和心态调整到一个基本正常的良性状态。从实践来看,这种方式还是有效的,屡试不爽,对我来说,写东西是钓鱼、打球、打牌、追剧等其他任何方式都无法可比的。
平日里,我会留意一些生活中的趣事、乐事、喜事、幸事,留意旅行中的景致和内涵故事,留意美食里的味道和内在文化,留意读书时的感受和内心思考,就像一个采蘑菇的小孩,把一朵朵美味的菌菇精心地采集、挑选、晾晒、整理、储存起来,当我有时间准备“创作我的创作”时,只需用一碗清水浸润,静下心来慢慢唤醒记忆深处的“味道”,再拿来烹调,那就看匠心、技法和火候了。
所以,每每开始写作时,总是有那些美好从心底涌出,在笔端流淌,如春天里打开窗子,雾霾里一扫阴郁,用亮丽的色彩盖住冷色,和煦的暖风催发绿芽。每每这个时候,记忆里的一切美好,总是令人身心愉悦。
我喜欢码字的些许成就,享受写作的微小快乐。说来可能没人相信,这一切竟由来于年少时一个不经意间犯下的小失误。
1976年下学期,那时我上小学四年级,正是一个男孩子最贪玩的年纪。有一次,放学后玩疯了,把老师留的作业完全忘到了脑后。第二天早自习,学习委员通知要交作业,天哪,我怎么把作业给忘了。这次作业是要表达出一个小学生对粉碎“四人帮”的欢欣鼓舞,不限体裁形式。情急之下,想起学过的毛主席诗词,开动脑筋,按照《七律》的模样,照猫画虎,掌握一下词句韵脚,算是即席创作吧,在第一节课上课前,成功地补交了作业,涉险过关。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的一次“无心插柳”,竟有一个惊喜的故事结局。一个多月后,我惊诧中带着小小骄傲,在课堂上接受了老师颁发的奖品——一个日记本、一支钢笔和两本小人书,原来我那篇即兴创作的处女作小诗(哦,就是那次补交的作业),歪打正着,在区里边一个什么小学生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这样的激励效能是无穷的,由此推动我更加偏爱语文课,一步一步地走上了一条幸运、也是幸福的写作之路(即便是业余的)。
参加工作后,因为这一偏好,也可以说是一个特长,于是被单位里的领导和同事们贴上了“能写”的标签,得以在艰苦的生产环境里抽调出来,专职从事工厂的宣传、文字工作。
后来又是因为“能写”,且乐此不疲,而进入公司机关部门,开始做管理工作。这么一路走来,做过宣传、组织一系列的党务工作,员工管理、企业培训等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以及7年的中、高职的职业教育,也算是“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走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的实践者了。
写作,或是码字,这一坚持了几十年的兴趣和爱好,在潜移默化中渐渐地固化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遇到了《简书》,更是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和动力,《简书》上的粉丝数量、文友的点赞和留言,都鼓励我坚定地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再忙,也要坚持住。
正如世界顶级投资家、企业家瑞.达利欧(Ray Dalio)在《原则》一书中所说:“基本上,你养成什么样的习惯,就将有什么样的生活。”
————————
*“杏仁核绑架”一说,源自丹尼尔.戈尔曼的《情商》一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