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吕不韦派水工郑国修建河渠,即泾水引渭工程,郑国修建的这条渠道就叫郑国渠。最近郑州、新乡及新乡卫辉市发生洪涝灾害,每每看到洪水上涨,群众坐皮筏艇转移的视频,不仅热泪盈眶。都太不容易了,家没了,养殖户的牲畜没了,一位老大爷养了百多只羊,结果只剩下一只;养的牛没了,不是被水冲走就是被淹死;还有的人养的鸡鸭鹅被冲走、被淹死就更不用说了;家里的电器也报废了,有的房子冲毁,有的甚至失去了生命……救援人员不顾生命危险忙于救援,吃不好睡不好,身上晒得褪了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看到这一幕幕令人心酸的镜头,联想到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春秋战国时代李冰修建的都江堰被誉为“活的水利博物馆”,至今仍在发挥水利作用;郑国在战国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克服困难修渠引水的事迹,我才真正明白了“治灾之要,纲在河渠”的道理。
我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小时候我们记事起就发现大人农忙季节忙于收割栽种,农闲时节不是扛着锄头锄地,就是响应号召背着铁掀修路挖渠,那时是不给工钱的,统称义务工。我记得父亲出去做木工靠手艺挣钱,那修渠修路的活儿就落在母亲的身上了。母亲每次都早早地出工,从不偷懒,有人开玩笑地说:“你那积极干啥?有人提拔你呀!”母亲虽然一个大字不识,但她却呵呵一笑:“早点去干好回早点做饭孩子吃嘛!”那时的人们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提什么权利和义务,就知道听村里及生产队领导的吆喝,他们说怎么干就怎么干。也许是那时养成的习惯,母亲那一代人至今闲不住,即使不种地了,他们住的房子边也会种上绿油油的蔬菜,美其名曰——自己种的菜不打药,吃得放心。
从大禹治水至今,我们都知道水患的危害,国家从中央到地方每年为河渠的维护及修建没少操心。奈何,全球气候变暖,南北极冰川渐渐融化,最近是汛期,台风“烟花”靠近,加上炎热的夏天的副热带高压,降水集中在了郑州、新乡那一块。据从郑州回来的熟人说,那雨下得太急了,他当时就准备开车进京广隧道的,但雨太大就打了电话,电话里告知让他们把车开到高架桥上,最后躲过了一劫。
大水无情人有情,当我们河南郑州、新乡及卫辉出现了洪涝灾害,全国各地的同胞迅速组织救援队,捐款捐物。国家武警官兵、消防员等专业救援队就不用说了,很多民间自发组织救援队赶来救援,再次展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但也有网红竟然为了蹭热度跑来拍视频,不仅耽误、搅扰救援,还给救援带来了不少的麻烦,甚至帮倒忙,他们出现了危险,还要让紧急救援的人员赶来救他们,真是可气可叹!
这次洪涝灾害再次警示我们人类,要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老子《道德经》中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要违背自然。当我们人类让地球母亲不堪重负,地球自我修复能力越来越弱时,自然灾害就会频发,最终受伤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在浩瀚宇宙中,放眼望去,只有一个地球适合我们人类居住,保护地球,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母亲——地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低碳环保出行,爱护环境,为了子孙后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