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83610/8be4712de217145b.jpg)
端午节第一天的南京路,天一直笼罩在一片阴郁里,稀落落的雨水从早上一直滴到晚上,当夜幕四合也没有真正落下来。
我坐在茶馆里一边翻弄着手机,一边在百度的搜索框里敲进了一个人的名字——徐沪生。
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他和前《外滩画报》的主编,现《一条》创始人同名同姓。
第一次在简书看到他的文字的时候,我错误的以为是简叔邀请了徐沪生,但是看了他的文字才知道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徐沪生,是个26岁的90后新生代作者,虽然年纪轻轻,但他的故事,却是有些沉重了,沉重到没有人有资格去评判。
似乎2008年成为了很多不幸的开始,无论是他还是其它人,那一年成为了徐沪生恶梦的开始,这一梦就是七年。
2008年刚刚步入高三的他,接到了父亲病倒住院的消息,这该是怎样的一种打击。那年他刚刚十八,十八岁生日的时候,他在医院里,没有蛋糕和音响,有得只是拿在手里的尿壶,和一手搀扶的病恹恹的父亲。
这种日子一过就是将近七年,七年后他的父亲过世,他也算是获得了某种解脱。
- 1 -
我在翻看徐沪生的经历的时候,脑子里能够想到的词,那就是生活总是推着我们不得不向前走,不是我们有多坚强,只是我们没得选择。
很多时候我们努力并不是想让生活更好,而是不想让生活变得更糟而已。
对于有些人,当你经历过一些常人无法体会的事情之后,你已经对变好没有了奢望,因为生活总是会在你看到一点希望的时候,迅速打碎你对未来所有的梦想,然后拖着你向着一个无底深渊义无反顾的直坠而下。
过去七年徐沪生就是在这样一种状态中反复,他父亲的病时好时坏,一次次出院,一次次复发,一次次再进医院。每当他父亲的病好一些,他存一些钱,以为未来可以变好哪怕稍微一点点的时候,生活总是一次性把这哪怕一点点的希望都给袭卷而走。
然而你还不能放弃,你只能硬撑着,明知总有一天会撑不下去,但是你也只能硬撑着等那一天到来。
你等待着生活在某个临界点上彻底的支离破碎,然后你再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在那微粉中寻找能被捡回来的碎片,找一个小盒子小心翼翼的封藏起来。
- 2 -
徐沪生是一个留守儿童,从小跟着奶奶生活,父母一直在上海做水产生意,由于过年的时候生意是最好的时候,所以几乎没有和父母一起吃过团圆饭。
用他自己在书里的话说,他是缺爱的,所以他活的有些小心翼翼,有些话他没有办法跟奶奶说,他就只有写进日记里,这一写就写了十多年。
他的内心是自卑的,这种自卑一方面来源于留守儿童的过去,父亲住院后养成的生活习惯又加深了他的自卑。
因为父亲的病,高中一毕业,他就等于断了生活来源,他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生活下去,去申请助学贷款、助学金、学费减免等政策,他需要尽一切能力开源同时还要节流,也就是节省一切不必要的开支。
简单的两个字“申请”背后其实是一次内心的挣扎,你得用各种方式证明你是个需要被“助学”的人,你需要把自己的窘迫一次次撕开给别人看。
刚念大学的时候他只能保证自己的生活,没有能力去补贴家里,为了给父亲治病,家中需要到处去跟人借钱,这一切种种我想都在他心里烙下了印痕。
这种经历往往会有两个后果,一种人会发现这种方式来钱快,所以穷尽自己的余生去贩卖自己的痛苦,以获取别人的帮助和救济。我经常会看到一些曾经被媒体报到过的人,将自己的经历用一张张证明摆在街头,来祈求过往的路人施舍自己。
还有一种人就像徐沪生这样,在这种自卑里唤醒了强大的自尊心,当自己有能力的时候拒绝一切带有“救助”性质的同情。
比如他在书里写到一个经历,为了节省开支,他很少会去买衣服,经常一件衣服穿好几年,亲戚看到都受不了想要给他买件新的,但是都被他一一拒绝了。
即便是到了今天,父亲带来的经济压力已经没有了,他也已经出了三本书了,生活应该算是比以前好很多了,但是我见到徐沪生的时候,他依然是个打扮很普通的样子。
看着像极了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干干瘦瘦,略带一点羞涩,没有一点张扬。
中间喝茶的时候徐沪生不止一次提到,他以前和朋友出来都是找个路边的小店或肯德基麦当劳之类的小店就搞定了。
我想他现在依然还是在一个非常节省的生活模式里,这种生活模式并不是说他不能稍稍提高一下物质生活,而是内心里有着一丝丝的恐惧。
不知道未来还会发生什么,所以他需要尽可能多的存一些钱,储备一些资源,迎接可能还会再来一次的“世界末日”,毕竟他父亲去世才不过一年而已。
他在书中提到他奶奶曾经摔倒过一次,有一段时间卧床不起,这件事情我想也触发了他对于父亲的记忆。与其说他内心是自卑的,不如说他一直都是惶然的,拥有极大的不安全感,他的努力多半也来源于此。
- 3 -
在我看来写作对于徐沪生来说,最初只是一个逃避现实和抒发寂寞的地方,在纸笔的背后一直有一个“隐形”的人,从初中开始到现在,在现实世界里没有办法说的话和想法,他都说给这个人听了。
这个“人”一路鼓励着他,让他从一个写一百字都很痛苦的新人,变成已经出了三本书的作者。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是有很多有天赋的人,但是更多的人是没有天赋的,对于这些人来说唯一的机会就是努力。
徐沪生靠信息奥赛保送交大,在学习上是个学霸这是他的天赋,但是在写作上其实是有局限的,但是很多有天赋的人都沉寂了,而他却开始崭露头角,这背后是十多年坚持下来的写作训练和强烈的表达欲望。
徐沪生是个有着强烈表达欲,而且简单比较容易向别人敞开心扉的人,一个下午的时间他跟我说了很多,有些东西对于一个老练的社会人来说,都是会避开不谈的,但是他毫无保留地的都告诉了我。
也许正是这份真实才让他的文字可以被人们所接受,他和杨小米一样,文字的背后都透着一股真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他文字背后的那个“隐形”的人。
他的写作并不能技巧见长,更多的偏重的是一种倾诉和交流。
这是一个优点,但是也是他的局限,目前他的文字更多的是他自己的故事,未来他需要从自己的故事里走出来,讲述更多人的故事,才能让自己在写作这条路上走的更远,毕竟他才二十五六,再多的经历也有写尽的一天。
我们祝福他在写作这条路上,可以走的更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