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加上池大的个人微信,做自我介绍并简单聊了几句。夜晚出于好奇,翻看池老师的朋友圈,他每天会分享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还会推一些朋友写的文章。
看到近段时间里,有好几篇竟然是我写《失业日记》的文章,为此感到沾沾自喜。有两次在他的直播间看到推荐我的文章,其中有一个主题是“在小的个体也能被看到”,足足介绍2分钟。
有朋友问:“你写的专栏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订阅?是买了流量吗?”。我自豪的答:“没有,可能圈子选对了(实际想说我很牛),我也感到很意外。”
我甚至还产生更为玄乎的想法,以为是自己不停写作的结果,像稻盛和夫所讲的“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神就会伸手帮助你”。我以为是“神”显灵,开始照顾我,给我指示。我开始自信满满,在朋友面前炫耀、计划把赚来的钱大吃一顿,好好犒劳一下自己,弥补这段时间所受的煎熬。
直到现在,才终于弄明白墨问专栏能受到圈子里这么大的关注,原来多亏了池老师。他亲切的称我为“孩子”,真是用心关照我“可怜”的经历。
这段失业的低谷期,确实是从发表《失业日记》以后慢慢好转起来。找到了工作,写作得到很大鼓舞,跑步有更确切的目标,我把时间用在这三者上,更加用心、专注、积极。我在想假如没有池老师朋友圈的分享,文章不会有那么多人关注,我还能继续坚持下去吗?假如一直待在谷底,继续深受打击,我还能保持乐观、继续积极向上吗?我像是悬在两山之间的木板桥,经受飞石滚落,被砸的面目全非,差一点就撑不住了。想想真是后怕。
墨问便签为普通的创作者提供一个很好的舞台,这里有喜欢文字、拍摄、音乐的人,他们热爱着生活,分享一篇文章、一张美图、一首歌、一件趣事,都会受到关注,让你的存在感极强。这里更像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有飞鸟、有鲜花、有树木、有小草,有人文思想的踪迹,他们都有共同的目标,吸收雨露阳光,绽放更惬意更诗意更文艺的光彩。
如果你喜欢抒抒情、写写东西、分享生活,不妨也来试一试。试着开个专栏,再小的个体也能找到同伴,或许还能得到池老师的推荐,让自己的价值被放大,从而产生更大的热情。
现在我的工作已经步入正轨,没有原本那种痛苦的感受,写出来的东西似乎不那么深刻了。但我依旧想要坚持下去,写作不仅仅是靠灵感、靠生活的折磨才能激发出来。用邓安庆老师的话说,写作需要的是一种“构建”能力,用想象力去构建一个自己的世界,想想就很好玩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