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幻灵羽燕读书
《第十六篇 北魏后期的汉化(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第十六篇 北魏后期的汉化(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作者: 慕闲 | 来源:发表于2022-07-29 16:15 被阅读0次

    1.孝文帝迁都洛阳有政治和经济的双重目的。

    ①政治目的:“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迁都洛阳,光宅中原,是因为崤函为帝宅,河洛为王里,是文治之地。要汉化,便须离开平城用武之地,把朝廷搬到洛阳去。

    ②经济目的:洛阳可以通漕运。孝文帝认为洛阳能通四方之运,都洛是关系到军国大计的问题。

    2.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①汉化政策的中心,是在使鲜卑贵族向汉人士族转化。

    ②革衣服之制、改变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的籍贯、死葬洛阳。这些举措,一是要绝代人故土之恋,二是将代北鲜卑部酋变成中原士族。看似外表或形式,实际能够决定性质或内容。

    ③“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是一项最重要的政策。变胡语、胡姓与胡名为汉语、汉姓与汉名,进入了汉化的实质性问题,鲜卑贵族变为文化士族的道路打通了。

    ④通婚:为使鲜卑贵族懂得门第的重要性,孝文帝为他的六个弟弟所聘之妇,均出八族及清修之门。

    ⑥定姓族:专以官爵的高下,为姓族的高卑标准。

    Ⅰ.重姓族就是重官爵,姓族一定,鲜卑贵族门第的高低也就分出来了。

    Ⅱ.定四海士族是与大选内外群官同时进行的,对象不仅是鲜卑贵族,也包括了汉人士族。

    Ⅲ.重官爵是看历代何官。

    Ⅳ.定姓族与选举制密不可分。从定姓族起,北魏选举便只问姓族的高卑。

    ⑦婚宦制度的改变:由人伦并重,转到只问姓族,不问个人。孝文帝前,寒士有才,亦可视为胜流;寒女有德,亦得配偶名族。孝文帝后,则绝不可能。

    ⑧孝文帝不讲人伦,只讲姓族;不问个人,只问门第,是从鲜卑贵族尚无文化的实际情况出发的,目的在使鲜卑贵族的政治社会地位能与北方汉人崔、卢、李、郑等大姓,迅速一致起来。

    3.重姓族门第是南北士族共同的特征,但也有区别。山东尚婚娅,江左尚人物(人伦、才识),关中尚冠冕,代北尚贵戚(姓族、高官)。北方所尚是在孝文帝汉化政策实施以后形成的,南方所尚保持了汉魏以来,虽重门第,但不废人伦的传统。

    4.自六镇、尔朱荣之乱起,北朝曾一度发生胡化的逆流。胡化无疑是一种退化,但并非全为退化,而是胡汉民族又一次交混产生的一种新局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十六篇 北魏后期的汉化(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sjq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