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对我来说,十一月是忙碌的,每一天都在忙着日更;十一月也是充实的,完成日更30篇文章累计26000多字;十一月又是幸运的,我创作的文章《夕阳下的落寞》,投稿第十四期馨主题第一主题· 等待,经过老师审核,入选了馨主题,得到老师的点赞、评论和推荐。也因此吸引很多文友点击阅读我的文章,还纷纷的评论、点赞和支持,内心充满了感激和继续辛勤耕耘下去的动力。
幸运的是我的幸运没有就此止步。今天收到一阅青馨老师的信息,指出我的文章中有多处“的地得”用法错误,提醒我注意,并附上了“的地得”的具体用法。看到信息的那一瞬间,我的眼睛有点湿润,内心深处被轻轻地触动了一下,那种感觉很亲切,也很温暖。
在学校里,学习语法时,“的地得”、“形状补”的用法等等都认真地学习,考试也大都能恰当准确地使用。记得刚走出校门那几年,写文章还会在这些细节上字斟句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将“的地得”进行通用了,“得”字有时还能有所区分,但“的”和“地”就彻底通用为“的”了。
也许是连续多年从事应用文方面撰写工作的缘故吧。在企业撰写材料,更注重内容的总结把握,对于一些助词、修饰语基本不作要求,也很少去细琢磨,加之对自身疏于要求,就形成了今天这种局面,通篇需要用“的”字的地方用法还算恰当,而需要使用“地”字和“得”字的地方用得一塌糊涂。
当收到老师的指导意见信息时,突然意识到自己这根神经已经麻痹很久了,有点像安全管理中的习惯性违章。如果没有老师今天的指点,我可能还会一直这样混用下去。
惰性是前进路上的障碍,它会让你变得越来越懈怠。比如说遇到需要使用这种助词的情况时,如果加以区分,还要思考词性、语法、句子结构等等,很劳心费神。索性走捷径,统一都使用“的”字,反正只是一个连接句子的工具词,没有实际意义在里面。
可是,要知道惰性是会不断滋生蔓延的。今天能不去区分助词的使用,以后渐渐地就可能懒着去区分“形状补”的使用,甚至会没有章法地打乱“主谓宾”的结构。“细思极恐”,那会成什么样子了,打着热爱文学的幌子,却逐渐地弄丢了文学应有的样子。
收到老师的信息,我立即回复进行调整修改。晚上下班回家,第一时间进入书房,打开电脑,找出《夕阳下的落寞》这篇文章,对文中一共171处“的地得”的使用按照老师的指导意见,进行斟酌修改。有些叫不准的地方,就用百度查找,反复琢磨词性后,再确定具体使用哪个词。整个过程耐心仔细,不急不躁。
与其说是在修改文章,更像是在修正自我。“的地得”连结起文章的架构,但“的地得”的用法却架起了我与简书的桥梁。馨主题等简书开辟的各类文学专题和一阅青馨等编辑老师对待创作者的那种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对待文学作品治学严谨、精益求精的态度,就是简书最好的品牌,使简书成为像我一样的文学爱好者孜孜以求的文学创作平台,一个圆梦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