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第1807天】
我们所选择的器物
蕴含着我们对美的理解
一大早,有位小伙伴就发了一张茶壶的图片给我,问我:这个壶110毫升,感觉是不是有点少?
我反应了一下,才理解:是指泡茶量少吗?
嗯,感觉太小。
我就有了一种觉察,当然,我此时尚且实属外行,仅仅在此时聊聊自己的观察。
泡茶这件事,在我们客家人的家庭教养孩子的传统里,是孩子从小就会得到父母告知并学习的一件事,只要孩子到了不会被开水烫到的年龄,每当有客人来了,父亲就会说一句:来泡茶。
这时,小孩子就要上前来称呼客人,拿出家里的茶壶,水杯,放入茶叶,烫洗第一道,再注水,奉茶给客人和长辈,再行退下去做自己的事情。
这是长辈在引导孩子待客之道,落落大方。如果孩子太害羞或是没礼貌,是会影响家长说不会教导孩子的。
去潮汕朋友处喝茶,主人家一边招呼着客人,一边煮水泡茶,茶具更加讲究一些,但整体泡茶的方式其实和我们家区别也不大。
来到杭州生活后,这边的泡茶方式是不同的,茶叶直接放入杯中,注入热水,没有洗茶这个步骤,也没有从茶壶倒入茶杯的动作,客人茶喝少了,直接是热水壶加水,后来了解到这边喝的都是径山茶,龙井为主,是绿茶,和我们老家的茶叶是不同的品种,因此泡茶的方法也不同。
当然,以上,都是民间百姓最生活化的场景。
如我们老家这般,泡茶所用到的茶壶也比较大,所出的茶汤能够满足3-4人喝茶,甚或更多,因此,一般待客选用的茶壶,也不会太小。
不过,“感觉太小”,也是相对,去年年底在重庆,有幸去了椿见茶寮品茶,也是第一次如此正式地品尝茶叶,感受到茶文化的“宁静致远”之美,真正沉下心来喝一泡茶时,所用壶的大小,并不是局限所在,归根结底,还是使用的场景如何。
我如今还未入茶道之门,不甚了解,但也觉得,当自己选择“器物”的时候,其实都是源于“心动”,这份心动的欢喜,值得自己好好珍惜,好好品味,因为此时此刻的欢喜,它会滋养我们:
这是我喜欢的,我想要的,我见之心悦,它的存在就是对我最大的善意,它的器形是我长久以来形成的审美,哪怕他人觉得不如何,我都觉得,它那么让我心动。
愿意选择美好的器物滋养自己的人,肯定很懂得“美好”和“珍惜自己”这两件事啊!
-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