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如何閱讀一本書》,教導你如何針對一本書精讀。《極致閱讀手冊》主要教導你如何培養閱讀的習慣和方法。
Part 1 讀我:閱讀自己。
“世上有三種東西最難改變,鋼鐵、鑽石和對自己的認知。 There are three Things extreamly hard, Steel, a Diamond and to know one's self." - 本傑明 •富蘭克林
“我果真是和書沒緣分哪,我的大腦和讀書八字不合”。作者首先要打破這種“定型式思維”。
作者從“潘菲爾德腦地圖”的研究成果延展,說明我們的大腦是在不斷變化的,20世紀九十年代英國研究人員對倫敦出租車司機MRI腦部成像系統的研究,誕生“大腦可塑性Plasticity‘研究成果:大腦在進行特定的訓練時變化會得到強化。
接著,作者講述了幾個科學實驗的論證,表明”定型式思維-自我設限,害怕挑戰“和"成長性思維-不自我設限,挑戰過程”,導致人的身份認同的形成,并不是與生俱來,命中註定的,是可以改變的。
說一堆理論,作者最終要說的是,讀書這件事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
“無論你認為自己行還是不行,你都絕對是正確的。”- 亨利 •福特
Part 2 多讀:多多閱讀
神經學者諾曼•蓋希文Norman Geschwind稱,讀書這一腦協同活動所需的主要腦部位需要7歲以後才能按成髓磷脂化。完成髓磷脂化只是能讀書的前提條件,并不具備把書讀好的能力。
人類的遺傳基因有與語音相關的信息,卻沒有與讀書相關的信息。也就是說,“為讀書而生的大腦”是沒有的,但是大腦的可塑性可以將之改造成讀書的大腦。
如何改造?
菜鳥變熟練的第一步:多讀
作者讚成擁抱“多讀焦慮症(注重讀書的量)”,認為即使為了炫耀也沒關係,只要能多讀書就是大好事。
如何才能做到多讀?作者借用行為經濟學的術語“助推Nudge",運用了一個策略,即:為多讀設置特定的場所,將自己固定在這個特定的讀書環境中。作者選擇將自己固定在咖啡館閱讀,習慣成自然,”一日不讀書,口中生荊棘“。
如何多讀?
作者建議從“系讀”開始。"系讀"就是主題閱讀。"系讀“先易後難,不要輕易挑戰400頁以上的書籍。
如何選擇”系讀“的領域:
1.、從與自己職業或專業相關的領域開始;
2、從與自己興趣相關的領域開始。美國暢銷書作家羅伯特•格林在《權力48法則》中提到:歷代偉大之人都對某一領域具有強烈的慾望,并對其所關注的領域具有強烈的執念。對特定主題的強烈偏愛使得他們成了大師。
Part 3 泛讀:多樣閱讀
泛讀帶給我們三種變化:
1、讓我們變得更苛刻 - 更具批判性思維
作者通過”泛讀“接觸不同領域的不同作者,必然會與多種多樣的思想相遇,紛繁的思想有時交織在一起,有時則相互抵觸。而在強烈的衝突中生存下來的讀者,便會獲得”批判思維“的武器。
2、讓我們變得更荒誕 - 更具創造性思維
厄尼•澤林斯基說:"創造性是對陌生事物的歡喜“。作者首先從”聯覺“這個現象入手,談到聯覺者大多具有創造性。由某種刺激而喚起另一種形態的感覺的現象,稱之為”聯覺“,泛讀是享有對陌生事物的歡喜的一種方法,通過與不了解的領域相識,與從未接觸過的作家隔空交流,在大腦中種下創造性的種子。
泛讀也是了解新領域前沿成果的途徑,廣泛的閱讀將新知識聯結起來,創造性從中產生。創造性就是聯結。
3、讓我們變得更謙遜 - 更具世界視野
讀書是擴大世界邊界的過程,讀書越多,認知的宇宙越大,越發感到自己的無知。當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我們必然會覺得謙遜。
Part 4 慢讀
在談方法之前,作者講述兩個相關議題:
1.、父母如何陪伴孩子閱讀,培養他們的閱讀行為。
“我懇求父母們,不要對孩子說”快點兒。“- 納博科夫
2、戴維•布魯克斯的《社會動物》,談到泰勒老師的教學方法,如何成為"自學者”。
高效的六段式慢讀法:
第一階段:確定慢讀書籍
1、小學生最好選擇語言表達豐富的國內小說;
2、選擇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書籍;
3、慢讀經典,首選文學;
4、選擇以新視角闡述社會或科學流變的書籍。
第二階段:反復閱讀,把書中內容差不多都記在腦中
第三階段:派生閱讀
三種方法
1、把所選書籍作者的所有著作都閱讀一遍;
2、把作者的參考書目通讀一遍;
3、閱讀與慢讀書籍相近的其他圖書,最好是閱讀以其它視角寫就的書籍;
第四階段:按章節概述,必須首先理解該書的核心內容。這種方法可以鍛煉把握核心的能力。
第五階段:按章節寫下自己的思考
第六階段:寫文章
作者承認這種慢讀方法需要大量的鵝閱讀時間,不適合工作中的成年人,因此作者也寫了一個成人的“快速”慢讀法特輯:
1、選書;
2、通讀一遍后,確定這本書是否值得慢讀;
3、按章節寫簡評,寫一篇文章;
4、發佈文章
Part 5 觀讀:帶著觀點閱讀
“客觀的觀察是不可能的 '“- 羅伯特•伯恩斯坦
客觀的視線是虛像,我們看到的是主觀的觀念。正因如此,我們總是要用新的觀點去看事物,這樣才能不斷創新。
觀讀1、讀書過程中不斷吸取新觀點;
觀讀2、帶著自己的觀點和目的去讀書,但是要避免“隧道效應”,即忽視掉自己不認同的觀點。
Part 6 再讀:再次閱讀
“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因為不論是這條河還是這個人都已不同” - 赫拉克利特
其實,不可能有所謂的再次閱讀。因為閱讀的人已經變了,對於一本書來說,讀者永遠是陌生的他者。而這個陌生的他者通過這本書看到了過去的自己,也看到了變化后的現在的自己。
再讀是具有超凡意義的旅行,即所謂“自我的時間旅行”。
Part 7 筆讀:邊寫邊讀
筆記-摘抄-備忘錄-寫作-發表
記憶研究大師、德國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的“記憶遺忘曲線”
關於筆記的方法:沒有詳細展開。參考其他書籍,如:EVERNOTE100個做筆記的好方法(下一本的讀書計劃)
寫作:作者總結的方法
1.、多讀是關鍵;
2、先想“寫什麼”,再想“怎麼寫”:在自己從事的工作、專業或關心領域尋找主題,或最簡單地照論點的方法是寫書評;
3、做好資料收集工作;
4、力求簡潔有力;
5、利用故事;
6、明確讀者對象;
7、貴在堅持;阿蘭 •德波頓有言道:“我努力做到每天寫作。若等靈感降臨,我將一句話也寫不出。“
8、窮則思變。寫作卡殼的時候,轉變一下思路和方法;
9、反復推敲
最後,作者通過馬修•立伯曼的“情緒標籤化”(affect labeling)這個概念,說明寫作是尋求心境平和的旅程。
情感表達不會淨化情緒,情感描述才能真正起作用,這種方法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情緒標籤化“
Part 8 朗讀:出聲閱讀
知識點:朗讀的歷史
朗讀先于默讀,口傳文化先于書寫文化
隔寫法于九世紀才誕生
讀書這一活動是聽覺、空間感知行為,同時也是聽覺、時間感知行為。
朗讀是“壞文章的終結者”
Part 9 難讀:越讀越難
美國教育學家馬克•普連斯基(Marc Prensky)數字化原住民:指生活在PC、網絡和移動通訊等數字環境的一代人。
普連斯基認為數字化原住民的多任務處理能力,迅速收集信息和資料,進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出眾,并具有積極改進自身觀點的特點。
作者以及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的調查結果卻顯示:
1、隨著難度的上升,平時具有卓越多任務處理能力的人認知能力顯著下降;
2、年輕人無法對信息的出處進行準確評判,無法區分學術研究和單純的意見表述之間的界限;
3、造成讀書困難
(碎片化閱讀的問題)
作者提出解決難讀問題的方案:
1、戰勝難讀的環境設定,比如關閉電視、關閉手機等等電子設備等;
2、利用好‘行動契機“;
动机学家命名的“如果-那么”计划(If-then Planning)非常有效,因为人类的大脑神经回路可以处理偶发事件。人类非常善于解码这类“如果x,那么y”形态的信息,并下意识地基于这种关联去指导行为。当人们决定以确定的时间、地点、方式达成目标,他们就会在大脑里建立一种关联:在一定的场景或提示(如果/当x发生)下,应该伴随一种行为的发生(那么,我就做y)。这种方式能够有效触发人们的行动意识。
心理学家彼得·戈尔维策(Peter Gollwitzer)是研究“如果-那么”计划的第一人,他将制定“如果-那么”计划描述为制造一种“紧急习惯”(Instant Habits)。与人类其他许多习惯不同,这种“紧急习惯”不会是人生之路的障碍,而会帮我们达成目标。
3、難讀的話就換一本書來讀
作者提出另外一種”終極“解決方案:
利用人的”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 "自我合理化“ - ”稟賦效應“這一些理論:讀書讀累了,或者讀厭倦了,別停下來繼續讀就是。
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扎榮茨Robert Zajonc研究顯示,反復某一刺激最終會對該刺激產生依賴。“曝光效應”
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 )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它是由Richard Thaler(1980)提出的。这一现象可以用行为金融学中的"损失厌恶"理论来解释,该理论认为一定量的损失给人们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多过相同的收益给人们带来的效用增加。因此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出于对损失的畏惧,人们在出卖商品时往往索要过高的价格。
曝光效应(the exposure effect or the mere exposure effect),又谓多看效应、(简单、单纯)暴露效应、(纯粹)接触效应等等,它是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社会心理学又把这种效应叫做熟悉定律(familiarity principle)。对人际交往吸引力的研究发现,我们见到某个人的次数越多,就越觉得此人招人喜爱、令人愉快。心理学家费希纳(Gustav Fechner)在1876年最早对曝光效应进行了研究。 铁钦纳(Edward B. Titchener)认为人们看到熟悉事物的出现会感到"如沐春风"。
在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扎荣茨(Robert Zajonc)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室实验,证明只要让被试多次看到不熟悉的刺激,他们对该刺激的评价就要高于其他被试没有看到过的类似刺激。 研究者在这些实验中采用的刺激有英文单词、中文汉字、绘画、面孔图片、几何图形和听觉刺激。在另一项改进的研究中,通过速示器以非常短暂的时间间隔给被试呈现图片,由于时间太短被试根本无法有意识地知觉到图片的具体内容。这种阈限下的曝光同样会出现此一效应。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真实的情境下,没有了严格控制的实验室环境,这种阈限下的曝光效应通常很微弱,不太可能发生。 扎荣茨认为人们在无意识的认知情况下,仍会发生曝光效应,即"无需推论的偏好"。
Part 10 掩讀:合上書讀
兩層含義:
1、“超越閱讀”,追求“讀書內化”,合上書本之後自我思考、寫作、向他人傳遞書的思想,將書本玉世界聯結起來;
2、“跳出閱讀”,追求“可持續的讀書”。不要一味讀,也要適當的休閒。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