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攻击性是人的天性,丢失了攻击性就相当于缺失了人格完整的一个部分,从而失去作为人的活力。
攻击性作为人类生命力的一大来源,它的意义在于为生命提供动力,让生命的容量更加丰富,让生命体更富有魅力,具体表现为:
1. 提供生命的活力,让人格因此更有力量
2. 展现生命的天性,让人格因此更加生动真实
3. 带来冲动的能量,赋予人格更多的热情
4. 唤起他人的全能自恋,因此更具有感染力
攻击性能够让人充满魅力。
然而,大多数的人都没有活出攻击性,主要的原因是在小时候的成长环境中,攻击性被视为破坏性而被禁止,没有给予攻击性合理释放和表达的空间。那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如何培养出孩子健康的攻击性?
最重要的是
让孩子获得“母亲或客体在自己的攻击下可以幸存”的感觉
如何做到呢?
1. 意识到婴儿全能自恋+攻击性的天性
首先,抚养者要知道孩子有这样的天性。他们会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神,加上自己的攻击性,于是孩子会担心自己的攻击会造成妈妈的死亡,甚至是世界的毁灭。所以婴儿对发出攻击性具有天然的担心和内疚。
而且,孩子会在潜意识里认为家人或者周围人的不幸是因为自己的攻击造成的,虽然有可能意识上不这样认为,但是潜意识中的想法会因此产生冲突和负罪感。
2. 创造抱持性和促进性的环境
当孩子出现这样的冲突和负罪感时,抚养者要能够及时识别并用语言加以引导。告诉孩子这些不幸并不是他的错误,跟他没有关系。让他认识到世界的运行是有自己的客观规律,并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要让孩子体会到来自父母和亲人的爱,并且认识到自己的攻击性不是一个错误,自己可以表达出来,只要在不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情况下。
同时,当孩子在发出自己的攻击性或者冲动等需求时,抚养者要及时给予回馈。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能量被接住了,而且得到了允许和鼓励,这样孩子的攻击性就变成了健康的力量,可以推动自己克服困难的力量。
只有当自己的攻击性被允许之后,它才能得到正确的释放和表达。这就是温尼科特说的促进性的环境。如果这个过程中被压抑或者禁止,那么它就会无法得到释放,可能会隐藏进潜意识中变成黑色能量,也可能变成破坏性的能量以破坏性和反社会的方式表达出来。
3. 让孩子体验“母亲在自己攻击性下存活”
婴儿在表达攻击之后,母亲接住了婴儿的攻击,并且允许它的表达,婴儿就会体验到“母亲在婴儿攻击下得以存活”。那会让婴儿意识到母亲不是他的一部分,不在他控制之下,是他之外的另一个存在。母亲得以存活的意思是,母亲既没有死去,也没有离开,同时也没有报复惩罚他。
如果母亲报复惩罚孩子,会让孩子觉得攻击性真的是可怕的东西,真的可以毁灭世界,所以外在世界要压制他的攻击性,要惩戒他,让他知道不能随意释放攻击性。这样的环境,孩子的攻击性也会朝着前面说过的两种方向发展:可能会隐藏进潜意识中变成黑色能量,以后会不时地与自己的意识产生冲突,从而造成很大的心理问题;也可能变成破坏性的能量以破坏性和反社会的方式表达出来。
4. 帮助孩子形成“客体稳定性”的人格
客体稳定性,是指维持客体稳定形象的能力,特别是维持母亲的稳定形象。
所以,在孩子的人格发展过程中,抚养者要给孩子一种“妈妈是一种能够持续给自己提供爱和安慰的形象,虽然妈妈有时候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变成坏妈妈,但是整体上是一个好妈妈的形象,是能够在困难的时候给自己提供帮助的力量”这样的感觉。孩子内心拥有这样的稳定的妈妈形象,就具备了整合能力和客体稳定性。在遇到妈妈不在身边,自己喜欢的东西被拿走,或者其他的困难时,他会动用内心稳定客体(妈妈)的力量来帮助自己获得安慰,从而不会因此心里发慌,失去克服困难的力量。因为他知道这个事物仍然存在。
如果没有形成客体稳定性的概念,他要么会很慌,要么根本不在乎,因为他会认为这个事物一旦在他眼前不存在了,那就是彻底消失了。
在“客体稳定性”的基础之上,要逐渐发展出孩子“情感客体稳定性”的概念。如果母亲与孩子有一个高质量的稳定关系,那么孩子在三岁时就能形成“情感稳定性”的能力,即孩子会知道,已经建立的情感就是稳定的,不会随着关系的改变而轻易发生改变。
攻击性是生命力的体现,活力,总是带着攻击性的。不管怎么惧怕攻击性,我们其实都体验到,如果一个人身上没有攻击性,他很容易像是虚假的,很难和别人建立起生动真切的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