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蛙君
终于到周末了,终于不用上班了,终于可以休息了……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休息日,对于只有单休的人,不好好策划一次出行,真的对不起这六天来要死要活的工作。
和同事闫工约好,中午一起去了位于市中心的上海博物馆,真真切切的感受了一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彻彻底底的叹服。
闲话少说,直奔主题,博物馆中允许拍照,所以我将拍了近三个小时的部分成果和你们分享。流量消耗比较多,请在无线下欣赏。
上海博物馆外景第一个去的是雕塑馆,展览着众多出土的人物雕塑,距今一年多年,仍然栩栩如生。
菩萨漆金彩绘雕像-金-公元1115—1234年 佛石像 太子石像-宋-公元960—1279年 菩萨漆金彩绘木像-宋-公元960—1279年 大日遍照鎏金铜像-大理国盛明二年(公元1163年) 乐伎石像-五代-公元907—960年 陶侍女俑-南唐保大元年-公元943年 陶仕女彩绘俑-唐-公元618—907年 迦叶木雕头像-唐-公元618—907年 陶彩绘骑马俑-唐-公元618—907年 天王石像-唐-公元618—907年 佛石像-唐-公元618—907年 老君石像-唐-公元618—907年 韩弁智造佛像-唐龙朔元年-公元661年 老君石像(元始天尊)-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 大势至菩萨石像-隋-公元581—618年 观世音菩萨石像-隋-公元581—618年 佛石像-东魏-公元534—550年 千佛石碑-北周-公元557—581年 释迦佛石像-北齐-公元550—577年 佛四面造像石碑-东魏-武定元年(公元543年) 佛四面造像石碑-东魏-武定元年(公元543年) 陶抚琴俑-东汉-公元25年—220年下一个是青铜器展厅,有好多字都不认识,学好语文是多么重要。
育成期青铜器纹饰 兽面纹爵-商代中期(公元前15世纪中叶-前13世纪) 兽面纹壶-商代中期(公元前15世纪中叶-前13世纪) 龙纹扁足鼎-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牛首兽面纹尊-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旅祖丁爵-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共”父乙觥-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黄觥-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名字拼不出来”-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癸殳 ”古方尊-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德方鼎-西周成王(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 甲簋-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四羊首瓿-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鼎盛时期青铜器纹饰 矛-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狮虎簋-西周懿王(公元前10世纪下半叶) 狮虎簋内部字体 莲瓣盖龙纹壶-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前6世纪上半叶) 透雕蟠龙鼓座-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吴王光剑-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八牛贮贝器-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菱形纹饰兵器中国制瓷业源远流长,文明还没开始,陶瓷已经盛行,陶瓷馆展示文物如下:
马家窑文化彩陶鸟纹壶(公元前3800年左右) 马家窑文化彩陶圆圈纹壶(公元前2200-前2000年) 崧泽文化红陶盆形鼎(公元前3800-前3200年) 大汶口文化彩陶“钵”形鼎(公元前4300-前3500年) 河姆渡文化夹炭黑陶双耳罐(公元前4800年左右) 青釉弦纹把杯-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绿釉陶狗-东汉(公元25-220年) 彩色釉陶骆驼-隋(公元581-618年) 白釉陶奏乐女俑-隋(公元581-618年) 彩色釉陶马-唐(公元618-907年) 彩色釉陶天王俑-唐(公元618-907年) 彩色釉陶镇墓兽-唐(公元618-907年) 彩色釉陶骑马俑-唐(公元618-907年) 定窑酱色釉盏托-北宋(公元960-1127年) 龙泉窑青釉葫芦瓶-元(公元1271-1368年) 磁州窑白地黑花把莲纹壶枕-北宋(公元960-1127年) 磁州窑彩色釉陶划花花鸟纹枕-金元(公元1115-1368年) 磁州窑白地黑花山水图枕-元(公元1271-1368年) 展柜 景德镇窑青白釉佛像-元(公元1271-1368年) 展柜 景德镇窑蓝釉金银彩桃果纹瓶-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 展柜 展柜 展柜-壶书法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字如其人,潇潇洒洒,令人叹服。
元-赵孟頫-真草千字文卷 元-赵孟頫-真草千字文卷 范成大-南宋-行书春晚帖页 王履-明-华山图册 王履-明-华山图册 董其昌-明-烟江叠嶂图卷两款服饰
赫哲族贴花鲑鱼皮男服-20世纪下半叶-黑龙江同江 珞巴族毛织男服-20世纪下半叶-西藏察隅几款玉器
“秋山”炉顶-金(公元1115-1234年) 九老图笔筒-清(公元1644年-1911年) 山水人物山子-清(公元1644-1911年)最后因为闭馆时间到了,还有一个货币馆没有参观,有遗憾才会有期待,后会有期。
看了这么多国宝文物,内心由衷的感叹:
感谢古人创造并延续发展了中国文化,他们的智慧绝不在今人之下,无尽的感慨和叹服,这么多的中华瑰宝,只不过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缩影,我们也只能通过现存的遗迹探寻古人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积淀,希望今天的我们能够认识历史,学好中国文化,让中华文明更加辉煌!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