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因为高中每次写作文结尾都免不了或鸡汤一下,或强行抒发一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证明我的的确确是一个根正苗红的好少年,然后蜜汁觉得怎么样也会得个中上分,以至于后来对于任何那样类似的文章都很反感。同样的,估计是小说看多了,对于那种比较矫情的文字(经常挂着青春文学的名号)也很排斥。太严肃的文学又实在看不下去,所以陷入了找书还书的循环之中。
索性不借书了,找到合适的就坐在图书馆看好了,也省了好多麻烦。所以今天打发时间,看了吴念真的《这些人,那些事》。觉得挺好的。
就像他自己说的,这算得上是一本回忆录,他说:
在日复一日如川剧“变脸”般不停转换的角色扮演中,“自己”这个角色反而少有上戏的机会,除了午夜场,而在几乎无声也无观众的演出过程中,和自己对戏的另一个唯一一个角色就叫回忆。
嗯,其实我一般是不太喜欢这种类型的,因为一旦涉及回忆总觉得会有类似“过眼云烟”之类充满禅意的语句,不太喜欢。但是这本书带来的惊喜就在于它只是用一种客观而不矫情的文字来描述就能让人读来感动,语言大师的魔力大概如此。
他说:
生命里某些当时充满怨恨的曲折,在后来好像成为一种能量和养分……这些人,那些事在经过时间和筛滤之后,几乎都只剩下哭与泪与感动和温暖。
所以在他的笔下,我看不到谁是真的不被原谅。就算有很多人的行为现在看来是不符合道德标准、让人唾弃的,但是他的叙述能让人对那些人恨不起来,取而代之的是同情和无奈,谁都想光明正大的活,但是命运兜兜转转,总有人遇到过不了的坎,良心不会痛?自己又是站在怎样的道德至高点呢。
原来文字真的分有温度和没有温度,透过文字就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温度,很温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