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不纠结的生活心理(换个视角体验更幸福的生活)
第一次意识到孩子的成绩不好,我这当妈的不淡定了

第一次意识到孩子的成绩不好,我这当妈的不淡定了

作者: 贝小喵的读写生活 | 来源:发表于2020-01-09 13:07 被阅读0次

    女儿在中学的第一个学期结束了,拿到了一份还说得过去的成绩单。毕竟,没补过课,没额外刷过题,拿到这样的成绩,她努力了,我觉得还ok。

    谁知,第二天还没放学,群里就已经有家长按捺不住激动,贴出了自家娃拿到了荣誉证书的喜讯。晚上女儿回家,我装作不经意的问了一下,全年级八十几个学生,三个人拿到了突出荣誉证书,二十几个人拿到了荣誉证书。

    这下,我这当妈的心里开始七上八下。

    所谓荣誉和突出荣誉,是基于各科的平均成绩评定的。按照女儿和拿到荣誉证书所需的分数之间的差距估算,她的平均成绩在年级的排名最多也就是个中等水平,甚至有可能还达不到中等(国际学校是不提供大排名的)。

    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不得我这个当妈的不焦虑,再佛系也不可能没有一点点焦虑。脑袋里有个自动思考程序似乎默认,作为学生,成绩不进前五或前十名,至少也要达到中上水平才算说得过去。尤其是自己当年做学生的时候,都没有太考虑过这个问题,反正认真听讲、完成作业,勤复习,拿到年级前几名似乎从来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当看到女儿的成绩只在中等水平晃悠,原本那么不在意成绩的我突然间开始紧张排名和成绩。正所谓,凡事都怕比较。

    女儿很聪明(当然,所有家长都是这样评价自己的孩子的),我一直希望她能有效利用好课上的学习时间,而不是“浪费”宝贵的课后时间再去额外学、额外练。在国际学校,小学阶段是没有考试的,或者说,家长是看不到考试成绩的。通过时不时的和女儿聊聊学习,大致了解到,课上老师讲的她都能明白,做个数学题什么的也不比那些上补习班的孩子慢多少。似乎一切还在正轨上,似乎我奉行的不补习、不强化练习的策略还没有导致什么不良后果。甚至,看着别人家的孩子都在补习、在刷题,我还真有那么一刻挺不理解的。

    但是突然间,有了考试,有了成绩,而女儿在年级的排名又显而易见时,我的脑袋突然乱了。我真的不在意成绩吗?单纯看她的成绩,我是满意的,说明我在意。她的成绩在IB体系里属于produce generally high-quality work这一档,再往下依次是produce good-quality work,produce work of acceptable quality, produce work of limited quality和produce work of very limited quality。要拿到荣誉证书,成绩要达到produce high-quality, occasionally innovative work这一档的要求,而要想拿到突出荣誉,则需要向produce high-quality, frequently innovative work更加靠近。

    本该满意的结果,经过与那二十几个拿到更高成绩的孩子一比较,顿时变得暗淡了。本来觉得女儿努力了,但是当得知有那么多更好的成绩存在时,我满脑子只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她不能排名更靠前一些呢?很明显,这个问题无关成绩,也无关努力,我在意的是与别人比较的结果。尽管学校天天在给家长灌输“不要横向比较”,“要不断超越昨天的自己”的理念。

    记得当年同班考上北大的同学曾告诉我,在北大,每次考试不看成绩的绝对值,只看排名,即使你考了80几分,如果你排在全年级后几名,也算不及格。这个“恐怖”的排名机制因此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就如同女儿的成绩,当排名没有预期的靠前时,我的焦虑就产生了。

    似乎每个家长都在要求孩子朝着中上水平排名去努力奋斗,就如不计其数的家长都在激励着自家孩子走上爬藤这条路。金字塔的顶端本就狭窄,可偏偏人人都想站上去。

    我不想自己的孩子从小就辛苦的走在不断攀爬的路上。她可以不登顶,但要努力一直攀爬,她可以爬一会儿休息一下,只要过后依然会开心上路。当我抵挡不住比较的诱惑,要求她努力超过半数攀爬选手,甚至爬进前五或前十名时,我其实已经背离了我的初心。

    努力与奋斗都是好品质的代名词。但是当努力与奋斗的结果是出人头地、成为人上人的时候,这种努力与奋斗会不会失去了其原有的积极意义,变成了一种纯粹的结果导向的比较?我们做任何事都希望收获良好的结果,就如一个人努力了,当然就希望超越身边的大多数人,成为那个优秀的,用现在时髦的话讲,就是人生赢家。

    当初看纪录片《他乡的童年》时,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那个芬兰小男孩,他说自己的理想就是找个妻子、生几个孩子,然后平平淡淡的过日子。当我们都在宣扬不鸡血的芬兰教育的时候,不知大家是否认同这种教育体制下芬兰孩子的这种人生追求。

    在读《这么慢,那么美》和《不太多,不太少》这两本讲述北欧国家生活方式与理念的书时,我总是会陷入沉思。那里的人对于生活的态度,所追求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都深深的吸引着我,仿佛那里才是我此生真正想要生活的地方。有努力,但没有无谓的竞争;追求内心的平和,而不是一味的出人头地。只有整个社会都宁静、平和下来,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才有可能真正找到平和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被动的做出选择,为自己,为自己的孩子。

    幻想无益。

    既然生活在这个依然充满竞争、依然崇尚拼搏与成功的社会里,我无法做到不要求自己的孩子去努力,去超越平均水平。既然承认她聪明,那么,这应该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必要的努力与付出是不可或缺的,谁让她没有投胎到北欧家庭呢?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多去思考以什么样的心态及方式鼓励她更进一步。反复强调她不尽如人意的成绩不会帮到他,时不时的夸耀自己当年的成绩也于事无补。但很不幸,这两种方法却是大多数家长张口就用的方法。作为家长,最大的挑战在于拥有收回随口而出的话的能力,三思而后言。身教永远胜于言传。真的想提高孩子的成绩,就不要让她为现在的成绩感到羞愧,而这羞愧感往往更多的来自于家长的评价,而非孩子本身。帮助她搞清薄弱环节并加以讲解,和她一起做几道练习,举一反三,但是不要一味的刷题。一旦落入了刷题的陷阱,学习便从此成了一种机械式的习惯与负担。毕竟,我还是想让孩子享受爬山的乐趣,偶尔爬的比别人慢没关系,只要她内心的动力还在。

    不过分纠结于结果,作为家长,我只能不断这样告诫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一次意识到孩子的成绩不好,我这当妈的不淡定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ssya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