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阳,别署墨随堂主人,1958年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今首都师范大学),现任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编审。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林阳先生出生在诗书世家,家学渊源深厚。上承家学,开蒙既早,好诗亦擅翰墨。在书法圈里提起林阳,大部分人总是多将他的诗书一并提起。
林阳先生的爷爷凭着一手好字进入历史博物馆工作,以前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展览说明,许多都是他爷爷书写的。从小在林阳先生的心目中,爷爷就是他的偶像,因为,他爷爷的字最好看。
林阳上幼儿园的后期,爷爷开始让他写红模子。写得好的,爷爷便会在字上画红圈,并奖励一分钱。也许是天性中对书法的爱好,也许是爷爷的偶像效应,林阳先生到上小学的时候,字已经写得有模有样了,也为今后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基础。
上小学后,林阳先生每天下学后用小楷写一篇文言文的《愚公移山》,小孩子很难安静的坐下来写一篇那么长文章的小楷,也曾被奶奶用戒尺打过手心,多年后,他明白,那时奶奶对他的要求实际上是要坐得住,并不在意字写得如何。书法练的是什么?学习书法实际上在修炼人的内心世界。
到了中学后,林阳遇到一位好老师——历史老师张茂松,张老师写一笔好魏碑。林阳被吸收到书法组,写柳体,写魏碑。同时,他父亲开始指导他写字。林阳的父亲林锴,是黄宾虹、潘天寿的弟子,是极有声望的诗书画印全才。
林锴先生的书法功力深厚,特别是他的草书,纵横捭阖,错落有致,扁正方圆,渐浓渐淡,宿墨新墨相间,楷隶行草穿插,变化万千。在一段时间内,他的书法曾起到引领潮流的作用。
林阳开始试着写草书——那种有点像父亲、又不很像的草书。林阳说,直至今日,他的草书仍有父亲的影子。
在草书上,林阳一方面取法家学,从父亲的草书里学到了很多;另一方面,他又在临习古帖的基础上,向当代名师学习。林阳与沈鹏先生既是世交,又是同事,所以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前去讨教。
林阳先生认为书法创作,必须在传统中奠定根基,加上个性探索,寻找自己的风格。同时强调书法的传承,保持对书法经典的敬畏。把传承和创新结合起来,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
林阳先生的书法,正是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走出了自己的创新之路。他的书法,不求奇崛,而从平和中见性情趣味。他擅长行草,也涉猎楷、隶、篆诸书体。
林阳先生的书法作品 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