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日子,在为一篇文章查阅资料时,看到木心关于美貌的一段阐述,读来挺有意思。
美貌是一种表情。别的表情等待反应,唯美貌无为,无目的,使人没有特定的反应义务的挂念,就不由自主被吸引,其实是被感动。人老去,美貌衰败,就是这种表情终于疲惫了。
唯有极度高超的智慧,才足以取代美貌。也因此报偿了年轻时期不怎么样的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老了,像样起来了,风格起来了,可以说好看起来了。到底是一件痛苦的事。
类似的观点也在叔本华的一篇《论观相术》里提到,
秀美敏捷的外表是岁月刻画的结果,由于脸部无数次飞快地收缩、舒展,便表现出性格特征来,这就是逐渐形成理智聪明的外貌的原因。
只是到了晚年才智卓绝的人才有极明显的外貌特征,而在青年时期则还只是稍稍显露出一些迹象。
一个人的外貌会随时间流逝而变化,这是显然的。翻读书时期的相片,大多数人只会从中看到清秀、纯情、某种未知感,而鲜有笃定、聪慧的神情。这大概是因为人生经验少,见识不够,思考浅薄,性情还未发展成型。
学生时期,美是有的,但缺少了这些,就不那么立体。类同的太多,没有让人有继续探究的欲望。
若说美貌与智慧相悖,这我并不赞同。回想第一面即给我带来深刻印象的人,无一不是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的,这也全然表现在外貌里。
美貌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不单单是五官、面貌、身材,也与其性格、神态、言语表达、动作甚至步履姿态相关。内在性格、思虑多深,表露在眼神;机敏反应,表露在言语;自我评价,表露在其对自身的感觉上。一个人所拥有的内在和经历,都会沉淀下来,如实留下印记。这些都关乎智慧。
在这种情境下,单纯的美貌已然是起不了太大作用了。徒有美貌,只会让人像欣赏一幅堪称完美的艺术作品,啧啧赞叹后,过眼遗忘。一个人的个性,也就是他(她)所具备的内在智慧的外显,是能让人记住很久的。
叔本华在这篇文章里,还写了一个有趣的说法:
要从观相术上对人的相貌形成纯粹的基本的概念,就必须在他独自一人孤行寡影时加以观察。
在社交和会谈时他身上所反映出的并非他自己,他在这种时候的所作所为一般是对他有益的,他的行为及其反映都是被动的,但当他独自一人时,他便沉浸在他自己的思想意识里,他自己便得到了充分表现。
在这时,对于观相来说,敏锐的目光在一瞥之下便能牢牢地抓住他的整个性格特征。因为他的脸表达了他的全部思想和欲望,表达了他的不可改变的命运以及当他孤独时所具有的意识。
独处的人,不受外扰,和他(她)自身的所有思想同在。不过,能见识到这一面的门槛极高,只有最亲密的人才能窥见:)
(题图,来源pixabay)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