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东吴大将军诸葛瑾长子诸葛恪自小就以神童著称,其才思敏捷、善于应对,仕途也是顺风顺水,弱冠后即被拜为骑都尉,成为太子的宾友。成人后拜骑都尉,孙权长子孙登为太子时担任左辅都尉,之后历任丹阳太守、威北将军等职,孙权病危时在孙峻的力荐下将诸葛恪任命为托孤大臣之首。就是这个政治明星,最后的结果却落得被当众诛杀并被诛灭三族。
担任太傅后,诸葛恪下令罢免了充作朝廷耳目的各官,原宥拖欠的税赋债务,免除关税,广施恩泽于百姓,众人皆大欢喜。诸葛恪每次出入,百姓们都伸着脖颈想看看他的模样。
公元252年魏王令王昶等三路兵马袭击吴国。十二月,王昶进攻南郡,毌丘俭进攻武昌,胡遵、诸葛诞率七万大军攻打东兴,诸葛恪率兵四万日夜兼程救援东兴,在徐塘大败魏军。
正是这次胜利使诸葛恪冲昏了头脑,引起了其后一系列乖张任性的行为。
公元253年二月,吴国军队自东兴返回。因拒敌有攻,吴王进封太傅诸葛恪为阳都侯,并兼任荆州、扬州牧,都督中外诸军事。此时的诸葛恪产生了轻敌之心,想要再度出兵,但各位大臣认为频繁出兵军队疲惫不堪,就异口同声地劝谏,但诸葛恪不听。中散大夫蒋延坚持争谏,诸葛恪就命人把他架扶出去,并就此事著文晓谕众人,讲了一大通自以为是的大道理。众人虽然心里都认为他说得不对,但没有人再敢提出异议了。
丹阳太守聂友平素与诸葛恪很有交情,就写信劝谏他,诸葛恪在他的文章后面附了一封信回答聂友说:“您的话虽然符合自然之理,但却没有看到胜负存亡的大道理,您仔细阅读这篇文章,就可以明白了。”
卫将军滕胤也诚意相劝,但诸葛恪仍一意孤行,并信心满满地说:“如今我凭借国家的资财,依仗上次战争胜利的威势,那么将无往而不胜。”
上帝让谁灭亡,必先使其疯狂。三月,诸葛恪发州郡之兵二十万人再次进犯魏国,但在进攻新城时遇到了守军顽强的抵抗,攻城百日不下,当时天气十分炎热,吴国士兵疲劳不堪,饮用了不洁净的水,造成了腹泻、浮肿病流行,生病者过半,死伤之人满地都是。各兵营的官吏每天都报告生病者太多,诸葛恪却认为他们谎报,要杀掉他们,从此没有人再敢说了。
诸葛恪心中没有良策,又耻于攻城不下,所以忿恨之情常流露于外表。将军朱异在军事上与诸葛恪发生抵触,诸葛恪就立刻夺去他的兵权,驱逐他回建业。都尉蔡林多次提出军事计策,诸葛恪都不采纳,结果蔡林骑马逃走投降魏国。魏国将领伺察了解到吴国兵士已疲惫不堪,于是发出救兵。秋季,七月,诸葛恪率军退却,那些受伤生病的士卒流落在道路上,艰难地互相扶持着行走,有的人困顿地倒毙于沟中,有的人则被俘获,全军上下沉浸在哀痛悲叹之中。但诸葛恪却安然自若,外出在江中小洲上住了一月,还计划在浔阳地区开发田地,召他回去的诏书接连不断,他才慢慢地返回。从此他在群臣百姓中失去威望,人们对他的怨恨之言也越来越多。
八月,吴国军队回到建业,诸葛恪让兵士排成队列,前有引导后有随从地步入府邸,刚到家就立刻召来中书令孙嘿,厉声申斥他说:“你们怎么敢屡次妄作诏书!”孙嘿十分恐惧地告辞出来,托病返回家中。
诸葛恪出征回来之后,选曹所奏请的各机构选任的官吏,一概不用,重新选拔。治事愈来愈威严,被治罪和受责备的人很多,该去进见诸葛恪的人没有不胆战心惊唉声叹气的。诸葛恪又更换宫中侍卫,全部选用他的亲近之人;又下令让军队加紧备战,想要出兵攻打青州、徐州。
侍中孙峻因为臣民百姓大都怨恨嫌恶诸葛恪,就在吴王面前诬陷诸葛恪,说他想要发动变乱,并与吴王密谋在酒筵上杀死诸葛恪。
诸葛恪将要赴宴的前一天晚上,精神燥动不安,整夜都不能入睡;另外,家里又发生了几次怪异之事,诸葛恪起了疑心。第二天,诸葛恪把车停在宫门,当时孙峻已经在帷帐之中设下伏兵,唯恐诸葛恪不按时进来使事情泄露,于是就亲自出来见诸葛恪说:“您如果贵体欠安,可以等以后再说,我会把情况禀告主上的。”他说这话实际是想探试诸葛恪的态度。诸葛恪说:“我要勉力进去见主上。”当时散骑常侍张约、朱恩等人写密信给诸葛恪说:“今日宫内的陈设不同一般,我们怀疑有其他变故。”诸葛恪把密信给滕胤看,滕胤劝诸葛恪回府。诸葛恪说:“这些小辈能干什么?恐怕他们是在酒食中下毒来害人而已。”诸葛恪进入宫内,带着剑不脱鞋上殿,上前谢过主上,回来坐在座位上。摆上酒宴,诸葛恪因有疑心就不饮酒。孙峻说:“您的病没有大好,如果有常服的药酒,就请派人取来。”诸葛恪这才安了心。诸葛恪喝着自己人送来的酒,喝了几杯之后,吴王回到内室;这时孙峻也起来上厕所,在那儿脱下长衣,换上短衣服,一出来就喊道:“主上有诏命立即拘捕诸葛恪!”诸葛恪慌忙站起,还没拔出剑而孙峻的刀已经砍了下来,张约从旁边刀劈孙峻,但只伤及左手,孙峻却回手砍断了张约的右臂。这时,宫内的卫兵都跑上殿来,孙峻说:“今天要捕取的只是诸葛恪,现在他已经死了。”然后命令卫兵全都把刀收起来,又把地上清除打扫一番重新开筵。诸葛恪的两个儿子诸葛竦和诸葛建听说父亲遭难,就用车拉起母亲想要投奔魏国,孙峻派人追赶并杀掉了他们。又命令用芦席裹住诸葛恪的尸体,中间用竹蔑一捆,扔到了石子冈。另外派遣无难督施宽到将军施绩、孙壹的军队中,在公安县杀了诸葛恪的弟弟奋威将军诸葛融和他的三个儿子。诸葛恪的外甥都乡侯张震、常侍朱恩也都被诛灭三族。
可怜诸葛恪,当初被孙峻力荐,最后却死在孙峻的剑下,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性格决定命运,很多人其实早已对他的缺陷有所认识。就是当年很喜欢他的孙权在和大臣商议寻找可以托付国事的人的时候,就嫌诸葛恪刚愎自用,是孙峻力推才把他召到武昌的。
当初诸葛恪接受诏命去建业,临行之时上大将军吕岱曾告诫他说:“现在世上正是多难之时,望你每件事必先想十次再做。”诸葛恪说:“从前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孔子说:‘只要想两次就可以了’。而您却让我想十次,这明明是认为我才能低劣!”吕岱无言以对,当时人都认为他失言。
对此东晋的虞喜评论说:接受管理天下大事的托付,是最重的担子;以大臣的身分行使君主的权威,是最难的事情;一身同时承担这两件事而日理万机,能够胜任者是很少的。吕侯是国家的元老,经过深思远虑,才以十思告诫他,但被认为是说他低能而受到拒绝,这就是诸葛恪的疏漏,不具备机敏灵慧之处。如果顺着十思的意思行事,广泛地征询了解当时社会的事务,采纳善言比迅雷还快,听取谏议比刮风还急,怎能丧身殿堂,死于凶恶小人的刀下?世人注重他突出的辩才,欣赏他仓卒之间的应对,而耻笑吕侯的无言以对为浅陋,却不考虑安危、不思虑始终。这是只喜欢春天草木的繁花似锦、而忘记秋天果实的甘甜爽口。
知子莫若父。当初诸葛恪少年即名声大振,吴王孙权非常器重他,但他的父亲诸葛瑾常为此事忧虑,说诸葛恪不是能保护家族的主人。诸葛瑾的朋友张承也认为诸葛恪必将败坏诸葛氏家族。陆逊曾对诸葛恪说:“在我前面的人我必然尊奉他,与他共同升迁;在我之下者我就去扶持接引他。如今我看你气势凌驾于你前面的人之上,心意中又蔑视在你之下的人,这不是安定德业的根基。”
对于诸葛恪一意孤行地频繁发动战争,汝南太守邓艾对司马师说:“诸葛恪新近才执掌国政,而朝内又没有明君,诸葛恪也不想着抚恤关怀上下臣民以树立治国的根基,却热衷于对外战争,肆虐役使人民,把全国的军队,困顿在坚固的城下,死掉的数以万计,结果遭受重创失败而归,这就是诸葛恪获罪之日。古时的伍子胥、吴起、商鞅、乐毅都受到了君主的信任,但君主死后他们仍然失败了,更何况诸葛恪的才能比不上这四个贤人,而且他也不顾虑大的忧患,所以诸葛恪的败亡指日可待。”
蜀汉的侍中诸葛瞻,是诸葛亮之子。诸葛恪再次攻打淮南时,越巂太守张嶷给诸葛瞻写信说:“吴王刚刚驾崩,现在的皇帝实在太年幼怯弱,太傅诸葛恪承受辅政托孤的重担,又哪里是容易的事!当年以周公之才且有亲戚关系来摄理朝政,仍然会有管叔、蔡叔散布流言发动叛乱。霍光受命摄理朝政也有燕王刘旦、盖主和上官桀等人阴谋陷害他的活动,这两个人只是依赖周成王、汉昭帝的圣明才得以免遭危难。以前常听说吴王生杀赏罚的大权,从不交给下人,如今却在垂死之时召来太傅,把后事托付给他,这实在令人忧虑。另外从以前的记载看,吴、楚地方的人性格轻飘急躁,但太傅却远离年幼的君主,深入敌国境内,这恐怕不是良好而长远的计策。虽然说吴国国家纲纪整肃,君臣上下和睦相处,但百事中即使有一次失误也不是明智者的谋略。用古时候的事来衡量今天的事情,则今事如同古事一样,如果您不向太傅进献忠言还有谁能直言相告呢?希望您能劝他撤回军队扩展农业,致力于推行仁德恩惠,数年之后我们东西两国再同时大举进攻魏国也不算晚,希望考虑和采纳我的建议!”后来诸葛恪果然如张嶷所言而失败。
世间从来不缺明白人。但当局者迷,又哪里能听进那些逆耳忠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