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动一动总比不动的好(2)
-----阿拉丁956
鸿门宴的故事耳熟能详。据说鸿门宴的总导演是张良,他是唯一一个能够提前揣测到刘邦能够全身而退的,可信度如何已经无法验证。但,对于鸿门宴,张良的某些判断思路是值得不断品味的。
张良认为:刘邦的想法是如何规避被项羽所杀,而项羽的想法是如何才能称王,要的是名声、财富、地位。正因为两者诉求点不一,刘邦的生机出现了。
类似借助两者之间诉求之差异性寻求问题解决之道,似乎不算什么新鲜词汇,但若是生死攸关之大事,稍有疏忽,前功尽弃是小事,身首异处不是没有可能。
于是,张良做了全盘的谋划,而项羽无须任何准备只是一股脑门地盼结果。谁胜谁负也许早已注定。
从这件事引申思考,有不少值得借鉴之处。诸如:领导交代的任务,领导关注的是结果,可为了达成结果你需要不断地想方设法拓宽思路。假如此事有可能涉及你的职场升迁,你的认真、你的重视程度、你的拓展肯定不是随随便便那么简单,孰轻孰重大伙都是明白人。
若领导委托你干的活是替他人做业绩,这个时候诉求点不一出现了?你的心思应该有微妙的变化。
领导的诉求点还是结果,可你的状况却因为事件性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诸如反正不是自己的业绩,凑个数完成就OK了;或者说尽管不是自己的业绩,也希望领导能够看到你的担当而把它视同自己的事一般对待;亦或深觉领导分工之不合理而情绪引导消极怠工等等。
假如你是他们工作的博弈对象,张良策划的鸿门宴思路对你有哪些启发呢?
你肯定不存在生死攸关之大事,于是乎,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可能就是你的基本点。可博弈对象因为诉求点不一,应对的方式是不是也有不同的考量呢?
可以尝试揣摩一下:
若对象是为了凑数完成任务,他注重结果的同时应该也关注完成的时间。不然,仅仅凑数却耗费如此之多的光阴领导似乎也没啥好印象。于是,他们主攻的是时效性。但繁杂的业务却又无法短期完成之时,建议还是提前预告、不断告知业务进展,避免被错误解读不利于工作的整体推进。
若对象不管是帮人完成业绩还是自身工作习惯,都认真负责,这点倒是挺对胃口的。大伙一起认认真真地相互探讨共同推进即可。毕竟,大伙的诉求还是基本在一个方向上的,即:实事求是。
若对方消极怠工,与你就没啥太多关联了。你依然保持你的原则刚性及实事求是的心态,足矣。
总之,工作本身就是一场博弈。有时候不想不行,想多了也不行。挺难的。哈哈!张良对鸿门宴的策划,权当让大脑动一动的思路,别无他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