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民国初建为了顺应革命浪潮,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需要跟着改变,代表满清的辫子也就成了新政府革命的对象。人人都在剪辫子包括末代皇帝溥仪在其西洋老师庄世顿的鼓励下也剪了辫子,对于剪辫子也有一些人誓死不从,其中就有如一只特立独行的怪精灵辜鸿铭,他就顶着一条辫子行走在那个巨变时期的中国,他似乎成了顽固、保守的怪物。
民初剪辫潮当时的外国记者毛姆说:他捍卫古老的中国,古老的学说,传统的帝制,和孔教严格的教条。当他谈到那些刚刚从国外大学学成归来的人们用他们满是亵渎的双手在无情地撕毁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时,他的情绪变得异常激动,眼里充满了悲愤。
辫子在辜鸿铭这里是一个象征,是一种在西方文化挤压下的特立独行,没有被格式化的“个”。而不是“群”,他不愿意做“群”的伟大,他要做处士横议。现在提起辜鸿铭,人们对他保守主义的印象最直接的就是辫子和发生在他身上的许多有趣的段子。
对他辫子的认知也许我们需要他的人生轨迹去寻找答案
辜鸿铭,清末民初人,他出生在一个南洋马来西亚华侨家庭,小时候被英国人布朗先生(橡胶园主)看中收为义子,并带到了英国学习。他优秀的语言天赋让他在学习上取得的极高的成就。他精通英语、葡萄牙语、德文、法文、拉丁文等,他自幼熟读和接触莎士比亚和培根等西方文豪的著作,他游历各国并获得多所著名大学的学位。可以说青年的辜鸿铭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满腹经纶、才华横溢,能言善辩、精通西方文化的学者。更为难得的是他早年接受的中国传统文化也依然植根他的心中,可以说他是近代中国脚踏中西文化两条船的人。
青年辜鸿铭在西方文化浸染下的青年辜鸿铭遵从早年父亲的遗命“回到东方来,做个中国人”。回到中国的辜鸿铭没有选择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却在这个人人倾心西化的时候醉心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了他人眼中的卫道者。
中年辜鸿铭也许是爱屋及乌,辜鸿铭对传统文化的情有独钟,不但忠君尊王,而且对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乃至娶妻纳妾和小脚也一并推崇。他在回国后取了小脚女子淑姑为妻,后又纳了日本女子吉田贞子为妾,据说此二女成为辜鸿铭在生活和事业上不可或缺的伴侣。他的娶妻纳妾行为当人也招来不少非议,辜氏的解释是:“但见一个茶壶配四个茶杯,未曾听闻有一个茶杯配四个茶壶的”。辜鸿铭对于纲常名教的推崇可见一斑,虽然如此,辜氏对于妻妾的尊重还是超乎了传统的伦理观念,对于吉田贞子的过早离世,辜鸿铭哀痛不已,并未贞子写下悼亡诗:此恨人人有,百年能有几?痛哉长江水,同渡不同归。辜氏更是在两年后出版的英文书籍中赫然写道:“特以此书献给亡妻吉田贞子”。
辜鸿铭的如此作为在作者看来:辜鸿铭身上有浓重的阿Q的因子,精神胜利法是中国知识分子身上最悠久最顽固的传统,这种DNA一代代无穷复制,也许中国的文化生态太过残酷,中国的知识分子把路都试遍了,都如阮籍穷途而返,但最后在扭曲的心里找出了一条路,这是一种生存的反应能力。
辜鸿铭著作评价:辜鸿铭是一个深情的人,他热爱身边的人更是热烈的爱着这个他心中的故土以及他的文化,在这个巨变的时代,在这个人人倾心西化,甚至于提出来要“废除汉字”的疯狂中,他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选择了成为人们眼中的:“怪物和小丑”,在人们的讽刺、嘲笑中为中华传统文化守夜。他不惜以极端的形式与西方文化厮杀,与坚持全盘西化的假洋鬼子斗争。
他在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在告诉世人:“他们都是通过望远镜观察西方文明的,因而使得欧洲一切都变得比实际伟大、卓越。而他们观察自身时,却将望远镜倒过来,这当然把一切都看小了。”当人们记住他小丑的形象,当国人在极力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丧失自信时,却有一个阳刚而有力的声音震荡了整个西方,是他把《论语》第一次翻译成英文在西方流传。他在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挽救一个族群的精神支柱和记忆。辜鸿铭成了那个时代一小撮“卫道者”的缩影,在我们嘲笑这群“小丑”的时候,是否有反思过,思考过:一个拥有千年文明的古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真的能抛弃一切全面西化吗?如果这么问,是否辜鸿铭者也是值得我们尊重的勇士呢!
辜鸿铭墨宝 泰戈尔等人与辜鸿铭《晚清民国那些人》读书札记及感想(一)
2018年9月11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