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是郭德纲先生将早期在微博上发表的,记者采访过的文章编撰而成。对非“钢丝”的我,读起来都觉的收益良多。至少不需要搜集碎片信息,窥探到曲艺界乱象的一斑。为了更好地理解此书,昨晚还下载了2010年正月十五的德云社开箱视频,看了几个小时。得出一个结论。郭德纲是个草根英雄!
餐后后少憩,给自己列了一个书评提纲,想围绕着郭老板的经历给我们生活、工作都有可能带来的借鉴与启迪:
首先还是要学会与时间交朋友。阅读过程中看到一些书友的各式评论,我不置可否。只是换个角度看待此书。从十几年的文字细节的变化,发觉郭老板是越来越平和。既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就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郭德纲。郭老板在书中提到,每个能在剧场演出的演员都是半个心理学家。我想的是,书中的很多故事、桥段都在我昨晚看的视频中看到。与生活如此息息相关的手艺(老郭说相声是草根艺术——不是简单的草根艺术),也会让德云社的众演员、各种得以舒压、反思,在对自己批判下起到实用的效益。比如伦理梗的不断演练会让演员更加豁达。不过,前提应该是善于思考的相声演员。从实用主义的现实意义出发,生存是第一权利,而权利是靠争取。可以看见郭老板应用小剧场的平台来发声,将一些娱乐行业的乱象,自己受过的委屈用自嘲的方式表达出来,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他说,相声【 这行不好干,说得不好观众骂街,说得好了同行骂街。发现最难沟通的就是同行之间,你跟他说艺术,他跟你讲道德;你跟他讲道德,他跟你讲品位;你跟他讲品位,他跟你讲文化;你跟他讲文化,他跟你讲孔子;你跟他讲孔子,他跟你讲老子;你跟他讲老子,他跟你装孙子。】他在刚开始进入曲艺界也想被赏饭吃,可惜庙小僧多粥少,于是被逼出一条血路。还有,他说【当年也有清华及社科院的教授专家评点论证德云社不过是三五个月的存活期,但几年下来,我们活得依然灿烂。】这些专家的学术底蕴还是不够啊,至少缺乏比较学的方法论。在英国的莎士比亚时代,莎士比亚的作品演出是用英语(现在英国人都说是高雅的不行了,用当时时下话就是中国的古文),类似二人转。但那是所有的戏曲舞台上给贵族、皇室、宗教人士看的节目都是用法语或者拉丁语表演。现在几百年过去了,莎士比亚的作品变成经典。从这点来看,果然是人民创造了历史。郭德纲用幽默与坚韧创造了相声新历史。
还有一个是郭德纲的独立思考是如何接地气。孔子虽然说君子不器,但他也多才多能,理由是需要生活啊。郭德纲在书中与相声表演中都经常使用【包子饺子等馅类,葱末不可拌入馅中,要放上面随包随入其味无穷也。】等类似的这样的桥段,是不是经常在各种饭局上会听到啊,唯一的区别是,老郭做到实地考察,亲自查证。书中还有,【信笔写:感恩、知命、惜福、消业。旁侧小徒问:“说相声的怎么做到这八个字?”我大笑:“为苍生说人话。】这也是一种自我推销,至少在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之余,让朋友、客户展示自己的为人时候,说一些这样的感悟分享,不比“感情深一口闷强”吗?
书中可以看出郭德纲通过阅读思考做到鉴古知今。也给他的日后从容与感恩打下厚实的理性基础,与脂砚斋品石头记里的记录一样,老郭在看明史时,悟出历史的故事都在轮回,只是演员不一样,台词不一样,道家不一样,布景不一样,其他都差不多,特别是人性没有变。
因为6岁学艺,对河北梆子、京剧、太平歌词等都要背熟,因此而熟能生巧-加之大量阅读历史,了解曲牌的来龙去脉与昆曲。所以他就可以牢记曲牌的形式,信手拈来。比如,【百鸽呼雏,乌鸦反哺,占其仁;蜂见花不采结尔群,鹿见灵芝不逮鸣其众,占其义;羊羔跪乳,马不欺母,占其礼;蜘蛛罗网而食,蝼蚁寒穴避水,占其智;鸡非晓日不鸣,雁非暖日不至,占其信】,这个是摘自《鹿洲公案·偶记上》记载故事,就是说兽类有仁义礼智信而人为何不能学习他们呢?用于讽刺某些教授。 可以从李清照的词,张爱玲的三恨触类旁通过来他自己的平生四恨:【一恨鲫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人情如纸,四恨小人猖狂。】他在文中呐喊“岂有伶人颠社稷,从来奸佞误乾坤。”也是对所谓“反三俗”呛声。
‘最值得称颂的是,他说的相声行业的口传心授的授业方法,认为口传是大德行,心授是大智慧。仔细琢磨还真是,口传心授都是面对面,都是可以拿来反复验证授业解惑传道之人是否言行不一。不禁反思现代教师这个职业如何提高口传心授的能力?也是堪忧啊。
听其言,观其行。前言此书不输出价值观,整本书便把智慧抖。差点被郭老板滑过去。艺术中的幽默和机智,用最讨人厌的数学话讲,就是从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中,迅速抽象出规律来。用草根“冬虫夏草”的话,来讲,这是“道”。只是严格意义上,他的确没有输出价值观,他只把“价值观”掰开了,重新打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