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人都了解过赏识教育,很多妈妈都知道孩子要经常夸,越夸孩子便会越自信,可是有些孩子即使经常被夸还是自卑还是退缩还是胆小,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有时候把夸奖的方法用错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夸孩子呢,该怎么夸才能唤醒一个人‘我是好的’‘我是优秀的’‘我是值得被爱的’自信心态呢?
首先,在夸奖中,动机要纯。如果目的性太强太明显,孩子就会不信。有一次,我故意对老公说‘你知道吗,小宝现在整理物品的能力可好了,会把书放的很整齐’,我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邋遢的小宝在整理玩具书籍时有一些改善,这样有期待的夸奖其实是一种控制,所以小宝亲自对爸爸说‘我整理物品的能力并不好,我有时候不想整理。’很多时候我们夸孩子懂事听话,是因为我们期望通过夸奖可以让孩子懂事听话。可是这样夸奖真的有用吗?孩子越大,他的自我评价发展得便会越成熟,他就会越不信这种夸奖。他知道你这样夸我是为了控制我,他就会反抗。
其次,夸奖要适度。夸大其辞的赞美有时候会带来偶像包袱。生活中如果我们总是夸这个孩子好优秀、好棒、好专注,但是又没有具体的行为支持证明这些品质或能力,那这孩子很可能就会有偶像包袱。下一次该去展示,该去做一些事情来体现这些品质的时候,孩子反倒会退缩。比如小宝学习跳舞的时候为了鼓励他我总说他跳舞跳的真好跳的不错,可是他知道自己跟不上节奏动作也不灵活,为了摆脱这种矛盾,他就不太喜欢跳舞了。
那么怎么夸孩子才有用呢?田宏杰老师分享过一个方法_鼓励三步法:先夸具体行为;然后从行为中抽取出品质或能力;最后将这种行为品质或能力迁移到未来的行为中。也就是从行为到品质,再从品质到未来。
比如:今天孩子课上的特别好,全程配合老师指令完成各项活动。你就不能直接夸“孩子你太棒了太聪明了!”这个“聪明”是一个概括的品质,这种夸法除了让孩子一时比较高兴外,对成长没有任何好处。夸奖孩子聪明有能力这会妨碍孩子成长性思维的形成,因为能力和品质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而不是在生活中一点点努力和训练得来的,那孩子就很难提高。所以,我们要先去观察孩子的具体行为中是怎么聪明的,把那个具体行为找到,要夸到这些行为。比如你看到这个孩子,他上课的时候专注看着老师的脸,所以老师下达的指令能收到并快速完成,你就可以说:孩子,我看到你刚才上课很专注的听老师讲话并完成老师设计的活动,我觉得你当时很认真,如果你一直这么做,妈妈相信将来的你一定是个聪明的人!
所以,我们不能空洞地、有功利目的地夸奖孩子。而是要真诚地鼓励孩子,要去仔细观察,找到孩子具体的好行为,然后从这些行为中抽取出来能力或品质,让孩子了解到哪种行为模式让我有了这种能力或品质,最后引导孩子把这些行为模式或能力用到未来,让未来的行为更成功。
那么,遇到孩子问题行为,我们该怎样批评才有用?才能对孩子的成长有帮助?
在批评的时候要用到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对事,不对人”。如果妈妈说“你怎么回事,你怎么总是这么自私不知道和小朋友分享?”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这个“你”字一用,就将矛头直接指向孩子。而且,妈妈说孩子自私,这就直接跨过行为,抽象的去批评孩子的品质,批评品质就是批评这个人嘛。当孩子他这个“人”被攻击了,他会什么反应?他一定会反击的。
那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首先,我们要做的是调整立场,当你要批评孩子的时候,不要站在孩子的对立面,要站在和孩子一致的方向上。然后语言中用“我们”来代替“你”,批评时一定不要抽象地指向孩子说孩子哪哪不好,要具体地说事儿哪有问题,怎么改才能好。比如,妈妈遇到孩子大了还不愿意分享就可以说“孩子,妈妈知道你很喜欢这个玩具不愿意分享这个玩具,如果我们把这个玩具分享给小朋友,我们会怎么样呢?是的,你的玩具就可以带给更多人快乐,你也会拥有更多的朋友。”这样,你和孩子是一伙儿的,你没有用矛指向孩子,那他也就不用竖起盾,而是去想怎么把具体问题解决掉,这就是有效批评的第一个方法:对事不对人。
其次,批评孩子第二种方法:用否定词暗含正面含义。我们经常对孩子说‘别害羞’‘别害怕’“别磨蹭”,结果怎么样呢?孩子一如既往的害羞、害怕、磨蹭,因为我们的大脑听不懂“不”这样的否定词,我们直接给孩子正向的引导就好了,比如孩子害羞,我们用‘你如果再大方一点妈妈会更为你高兴的’代替‘别害羞’;用‘你如果再勇敢一点妈妈会更为你骄傲的’代替‘别害怕’,‘你如果动作再迅速一点就更好啦’代替‘别磨蹭’,根据大脑听不懂否定词的这个特点,用否定的词去暗含正面含义,这样孩子强化的是大方,勇敢,迅速,而不是害羞,害怕,磨蹭。还有就是大一点的孩子成绩考的不好,我们不要直接说“孩子,你考得很差”,“很差”这个词不行,会对孩子形成消极的标签,也没给孩子改变的力量。这时我们就要用“不”来表达正面的期望,把“很差”转化成“不够理想”。你跟孩子讲“孩子,你这次的考试成绩不够理想”,孩子听不懂“不”字,那他听到的是什么?他听到妈妈希望我成绩“理想”,所以后面你接着说“如果考前再多一点针对性复习,那你会考得更理想,我相信你会达到理想的成绩”。那孩子就听懂了你的期望,而且明白了下次该怎么做了。
如何有效批评呢?有效批评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对事不对人,不能说“你怎么做得这么差”,而要换成“我们看看这个事情,哪儿做得不够好,如何把它改得更好?”或者“我们看看哪出了问题?怎么去把问题解决掉?”和孩子站在同一角度,用我们来发问题,说具体的问题怎么改进,让孩子放下盾,主动去找办法。有效批评的第二个方法用否定词暗含正面含义,利用大脑听不懂“不”字的特点,将很差转化成不够理想,将潦草转化成不够整齐,让孩子听懂父母的期望和建议,积极地解决问题。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个耳熟能详的实验:罗森塔尔实验,1968年,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斯塔尔来到一所学校,对这个学校1到6年级的孩子进行了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做了七个小测验,测完之后将一个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班主任,说这个名单上的孩子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孩子,他们的发展潜力是最好的。他跟校长和班主任都说了,为了保证实验的有效性,大家都要对这个事保密,不要把结果说给这些孩子听。好,八个月之后,罗森塔尔回到学校,对孩子进行重新测试,结果发现上次那个名单中的孩子,他们的成绩进步很大,而且他们的性格更加开朗活泼,自信心更强了。那校长就问罗森塔尔说“您这个测验真的特别好啊,是怎么测出来的呀?”罗森塔尔说“我就是在你给我那些名单上随机选的”。什么叫“随机”选的?就是手里拿着名单,闭着眼睛,用笔点了几个点,等睁眼一看,点的哪几个就把这几个孩子的名字抄下来,给了校长。
所以,实际上这几个孩子跟别的孩子之间没有任何差异。但是神奇的是,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这个测试的结果,那为什么他们在八个月之内的进步比别的孩子都要大呢?谁知道那个结果,老师知道,那老师对这些孩子的成长就会有预期。他会通过他的表情、他的态度将他的期望传达给孩子,并且会通过这种期望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解释。比如他问了一个问题,这个被认定最有发展潜能的孩子刚好不知道怎么回答,愣在那儿。那这时教师会怎么想?他会认为“你看!这个孩子就是很会琢磨”,他不认为他笨,而认为他真的很会琢磨!这时教师会有期待的眼神给到孩子,那孩子看到教师的期待,孩子会努力的找到答案。这时教师的预期得到验证,这些孩子果然有发展潜力。他就给他们更多的赞许、更多的提问、更多的关注,所以他们之间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使得这种期待成为现实。
那反过来,负面期待也会形成现实。当父母认为孩子不想学、不爱学,那她看到孩子那个不爱学的行为的时候,会验证他的期待。孩子本来正在学与不学之间矛盾、痛苦的时候,如果父母的信念是孩子不爱学,那么他的眼睛一定会看到孩子不爱学的部分,看到他在学习中的逃避、退缩,这时父母就带着情绪跟孩子说“你快一点写作业”,那孩子本身不爱学,这时他感受到你的坏情绪,她就越发不爱学,这结果验证了父母的预期,父母就更会唠叨他指责他。孩子变得越发讨厌学习,所以形成了负面循环。心里相信孩子是好的关注孩子的积极行为,就能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反之,心里觉得自己的孩子有问题关注孩子的问题行为,就会不断强化孩子的问题行为。所以,家长的预期,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