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片被夕阳染得金黄的非洲大地上,一位少女,身着色彩斑斓的非洲传统服饰,每一针每一线都绣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与传说。她拍打着非洲鼓,“咚咚哒……”或强或弱,节奏明快,仿佛在与神灵对话,又仿佛在与自己对语。长长的头发闪着乌亮的光泽,黑色的皮肤散着健康活力,她的倩影,在夕阳下拉长,与这片神性的土地融为一体,让人如醉如痴。
以上画面,是我几年前在电视里看到的,当时,“非洲鼓”的神奇进入了我的脑海里,率性自由奔放的鼓风吸引了我。我心开始向往非洲鼓。但没有想学的冲动。
直至去年,我在现场看了一场我女友小玲带队表演的非洲鼓节目,我被非洲鼓的魔性彻底征服,下定决定跟着小玲买鼓学鼓。
现在回想起那天的表演,还是那么美,那么心动:
夜里,八个中年少女站在台上,化着淡妆,挽着发髻,髻上别着簪,红夹袱,黑裤,黑靴,笑意融融,眉目含情,灯光照耀下,更显成熟女人的风韵,影影绰绰,风姿迷人,真是如梦似幻的夜玫瑰。
她们那天敲的是什么音乐,已记不清了,只见她们随着节奏,双手在鼓面上舞蹈着,犹如一场力与美的交响。她们的手臂微微扬起,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然后准确地落在鼓面上。她们的身体也随着鼓点的节奏摇动,动感有活力。掌声四,但他却浑然不觉,完全沉浸在鼓与音乐的世界里。她们自信而美丽的笑容,为整个现场带去了美的享受。
此时此景,小玲如一朵美丽的鼓神走进了我的心里,我心笃定,跟她学打非洲鼓。
走进鼓班
第一堂课,我是紧张的,不自信的,我五十岁的中年人如个毛毛躁躁的小姑娘,坐在鼓边,先认识同学,维芳姐,铁妮,维荣等,都是一群可爱的中年女人,因为都很陌生,都很腼腆,很拘谨。小玲老师很严肃认真地给我们讲了非洲鼓的音符,节拍等知识。打鼓吧!鼓也仿佛是个捣乱的小男生,鼓怎放也不正确,双脚夹一会,脚困,鼓放地上,手敲着,一会儿跑了,不稳。手呢?仿佛与鼓有仇,使劲拍着鼓面,老师还告诉,手不要压鼓面,我的手心好像很喜欢逆着来。因此呀,手忙鼓乱,一会一会出错,再加上用力过猛,手掌一片红印,猴屁股般红,生疼生疼的。
我偷偷看了看其他同学,都是低着头皱着眉,眼睛一会看鼓一会看老师,像完成作业的学生,虽都是退休大姐,但那认真学习,听讲的态度不次于上课学生。
摆正姿态,继续学吧!虽我笨,光出错,但小玲老师很温柔,声音似丝绸般绵,似水般润,她总鼓励我们:“没事,刚学都一样,我开始还不如你们。”
这样的鼓励,让我很开心,没压力,心一下放松下来,反而姿势正确了,手也找到音了……
两小时后,下课,难忘的第一节课结束了,从此开启了我们寻鼓与乐的集合之旅,开启了我与这些姐姐们的同学之情。
学鼓
如果把学习比作种花的话,老师就是栽花,施肥的人。栽花,施肥真不易,主要是所培养的花是“中年少女”,大脑已退化,肢体协调度也不灵光了,但老师不灰心,花也有破土出芽的勇气。
鼓谱知识需一点点消化,老师让背会,密密麻麻的如小蚂蚁,上节课背会下节课忘……,我们还是听到心里的声音说:一定可以背会!
协调性需要挑战,演奏需要臂带动手腕,手与鼓常常乱了阵脚,好像大脑不指挥了,需要精力集中。
节奏感更难,非洲鼓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感需要多练,多听。
对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需要理解,才能诠释每一个音符,每一个节拍,才听见音乐传达的情,鼓传达的韵。
“加花”“倚音”“八分音符”“减时线”“休止符”……这些知识化作欢快的浪花,既浪漫,又兴奋。
《我在丽江等你》《母亲是中华》《阿佤人民唱新歌》《上春山》《桥边姑娘》《赶花街》一首接着一首地练。
“我好好教你们,你们好好练”老师每节课的“口头禅”,真想把她的知识一下都灌给我们。
每节课,老师忙碌的身影,一会教,一会表演,优雅的倩影,像飞舞的音符,美而不俗。
我们像个小学生,老师告诉要有轻重缓急,刚开始不得要领狠命拍打,练得手红肿,慢慢适应了,就熟能生巧了。
真是勤能补拙,前段时间学《赶花街》,打着打着,突然灵魂出窍,鼓、手、乐、身合在了一起,心跟着节奏跳动起来,有鸟儿在自由飞翔的感觉。找到了突破点,有一点点摸到了鼓的自由奔放的灵魂。
如果说非洲鼓是会说话的灵魂,那我们这些人仅仅是小小的爱好者,某一天,我们会触摸到非洲大草原的风吗?会听那个神奇的地方最原始的飞禽走兽的声音吗?这需要我们走进一些,再走进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