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林 语
字| 1231
最近几位做培训的老师一起开了个笃局,说起来特别有意思,对于培训师来讲,写作无疑是必备技能之一,大家都有着一颗想要精进的心,但因为各种原因(理由)迟迟没有开始,或者间歇性更文,有位老师更是以“年羹尧”打趣自己。
见此情况,有位老师提议道:“内驱不够外驱来凑,不如大家一起组个局吧,说不定可以相互促进”,话音未落立马一呼百应,看来这是市场刚需啊,结果从立项到落成不过24个小时,最终“写作互坑营”正式成立。
本着一起“挖坑填坑互坑”的原则,各位老师热血沸腾,纷纷开始动笔,争先恐后把更文发到群里,而且发现其实在写作上都有很高的水准,有的老师甚至随便一个微头条就奔着10W+去了。可是在这个笃局之前,好像就是没有那个动力去做。
我们常常想要改变,却迟迟不敢开始。
无独有偶。
我有一个朋友,一直以来跟父母的关系有点紧张,这与她早年的经历有关。有一天她来找我咨询,刚好看我在做“情绪书写”的项目,也想要尝试看看,多做一些自我探索,找找问题的源头,试图改善一下关系。
结果过了一阵子,又来找我咨询,我发现这次的问题和上一次的本质是一样的,只是换了一种问法,而且这段时间也没有尝试去做书写和探索,就一直停留在那个卡点,只想让我直接告诉她为什么以及她该怎么办。
我们常常想要改变,却迟迟不肯开始。
相信类似的事情你一定也遇到过,想要改变在一念之间,但开始好像需要一点仪式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把Flag立在新年,意味着做好全副武装,去向那个以前的自己宣战。
我们不敢改变,因为迈出第一步,就踏上了一条很长很长的路,不知道能不能走过去,中途坚持不下去会不会有挫败感,这些都是未知的,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让我们感到焦虑,害怕的不是开始,而是如何去坚持。
我们不肯改变,因为承受痛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主动改变需要耗费能量,但如果不改变也就只需陷在那里不动而已,相对于“改变”而言停在那里才是舒适区,人的本能是避难趋易的,不享受努力的过程,只想立即看到效果。
看过一篇关于“知行合一”的解读是这样说的,我们普通人之所以做不到“知行合一”,是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有着多种矛盾,这些矛盾会产生朝向不同方向的动力,而当我们想要行动的时候,这些不同方向的动力之间便会产生相互作用,从而抵消掉一部分效能。
所以,我们拖延、纠结、畏惧、害怕,根本原因往往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难,而是我们心中的信念不够清晰。
如何破解这种焦虑呢?记得当时有一句话特别鼓励我,“先迈出第一步,再努力坚持”(出自《把每一天,当作梦想的练习》王鹏程),也是因为这句话有了这个公众号。
“先迈出第一步”,说的是“活在当下”,如果那条路太长,以致于我们没有信心去达成,不妨先着眼于脚下这一步。
“努力坚持”,说的是“耐心”,有时候焦虑来自于,我们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不急于求成,耐心是最珍贵的品质。
如果我们能够破掉自己心中的种种障碍,就能从中获得改变的自由。
“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开门。”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