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小说,毛姆的《刀锋》。在小说人物拉里的身上看到了一些自己的影子,很有意思。
我觉得,拉里一生的经历能深刻且生动的体现我想表达的自由,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本不错的小说。
经历过战争,曾站在生死边缘而得到战友舍生相救的拉里,在退役后对人生有了与之前不同的思考。
也许很多人都会在某个契机之下彻底改变对自己人生的看法。我也是如此,我想那个契机就是和一位朋友探讨过很多关于哲学的东西。
可能就是那个时候我开始思考每个人都会面对的人生哲学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这几个问题很难有确切的答案,甚至寻遍一生也没有答案,但并不代表思考它们没有意义。
就像拉里的困惑一样,他想弄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什么会有邪恶,上帝是否存在。
也许在常人看来,思考这些几千年来都没有答案的天马行空的问题,就是纯粹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生命。
而文中作者与拉里的对话能够体现拉里的收获是什么,平静、淡泊、温柔、善良、自由。
至于那几个人生大问题他到底有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我觉得已经不重要了。
答案本身并没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探寻答案的过程与心灵的收获。
现实中,像拉里这样的人只是少数,也只能是少数,循规蹈矩才是社会的主流生活。
绝大多数的人都会遵循前人的脚步,上学、毕业、工作、成家……
他们通常也并不会想太多与身边生活无关的东西,就这样安安稳稳地度过一生也无可厚非。
只是对某些朋友来说,并不愿意选择这样的生活。我也是其中一个。
在家人和身边的亲戚朋友看来,我理应成为大多人选择中的一员。但是我的经历告诉我,我应该选择做自己,而不是成为他人期待的自己。
其实阅读比较多的朋友,可能都会做这样的选择。具体原因因人而异。
很多人都会在书中找到自己向往的东西,哪怕它模糊一片也没有关系,我自己的体会,坚持下去就会越来越清晰的。
随着看的书越来越多,有一点很深的体会,就是感觉自己知道的东西实在太少,认知实在太浅。
毕业近两年多以来读过的书应该是大学四年的好几倍,有点后悔那时没有好好利用图书馆那么丰富的资源,也感觉自己在大学真的没有学多少东西,如果非要说,可能就只有终身阅读学习的习惯,其他的对我来说都不重要。
不过,也感觉自己挺幸运的,毕竟很多人都不喜欢读书,那会是非常大的损失。
小说中的拉里就是一个极其热爱阅读的人,获取知识的欲望胜过一切,精神世界的丰富远优于物质世界的富足。
为了获取知识,为了阅读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书,他可以去自学好几种语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伊莎贝尔:“告诉我,你在巴黎的这两年,都在做什么事情呢?”
拉里:“我读了很多书,一天读个八到十小时。我还去索邦大学听课,法国文学所有重要作品几乎都念过了。我也看得懂拉丁文,至少散文没问题,程度跟我的法文差不多。当然,希腊文比较难学,可是我的老师教得很好。你来到巴黎之前,我每个礼拜有三个晚上会去找他上课。”
伊莎贝尔:“这是为了什么呢?”
拉里:“获得知识啊。”他微笑着说。
伊莎贝尔:“听起来不太实用。”
拉里:“可能不实用,也可能很实用,但是非常有趣。你真的很难想象,读懂《奥德赛》的原文有多么令人兴奋,仿佛只要踮起脚尖,伸出手来,就能碰到天上的星星。”
如果对当前感到困惑,不知所措,也许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了,读书虽不是万能的,但读书大概率会解决人生中大多数的问题。
不久前,还感慨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可能就是:想读的书有太多太多,而生命却是有限度的。
这世上有太多人执着于物质追求,仿佛追求那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物质就是他们一生的使命。
一生忙忙碌碌追求身外之物只是觉得有点可惜可悲。在我的认知中,只有身体的强健和精神的丰盈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其他的顺其自然就好。
不是不追求物质财富,而是不执着物质追求。我也会追求物质财富,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实现财富自由。
但我不会把物质追求放在我的人生重心上,不学会适可而止,哪怕是拥有再多的财富也填不满自己的欲望。
如果是创造价值,为社会增加物质财富那就另说了。
但不管怎样,对我来说,真正的幸福只会来自于精神世界,即便是物质满足带来的快乐和喜悦,同样也是精神上的感受,物质不过是一种介质,它本身并不会产生幸福。当然,这可能只是我的臆想罢了,但我深信不疑。
在小说的最后情节,拉里放弃了自己所拥有的所有财产,他觉得钱只是枷锁,而放弃它,才是自由。
印象中,思想境界非常高的人大都选择了类似的生活方式,散尽钱财,清贫生活。
但也有一点,在拉里探寻答案的初期,正是那一笔储蓄保证了他基本生活的无忧,才让他安心去寻找人生的目标。
所以,无论是选择走和大多数人一样的道路,还是选择走自己特立独行的道路,都应该有相当的经济基础,能财富自由那当然更好。
自由,不是无拘无束地吃喝玩乐,也不是无所事事的碌碌无为,那更像是一种逃避。
自由,是精神上的真正独立,也只有在精神世界中有绝对的自由。
我想,拉里最后确实获得了自由。自由的一无所有;自由的无所不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