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回忆钱钟书读书时说到,因为大学在图书馆时养成的习惯,也因为战乱颠沛流离,所以呢,他们家里没有多少书,都是读完一本书以后的读书笔记,留存了很多年。在钱钟书先生的读书笔记里,有一本书的名称和版本,还有,重要的内容和页数。当然还少不了他自己的一些读书体会和心得。许多本书相互印证,形成主题。这姑且可以算是,摘录型的读书笔记。
2月初的时候,读书会组织了一个关于怎样读书的主题沙龙,一起阅读了十几本书,总结了各种各样的读书方法,可见这个问题,到底是许多人心里的一个疑惑。我现在能记得的,有根据目标带着问题去读书的检索法,还有从书里面摘录关键词的快速阅读法。检索法有一套固定的模板,你有什么问题?你找到什么回答,你知道这个答案以后准备怎样去实践?而关键词快速阅读法要求在阅读的时候记录下书中的16个关键词,再从中选出3个最重要的概念,把这部分阐述清楚。这样可以通过比较少的时间掌握书中最主要的内容。这两者都可用于调查研究。究其根底,希望达成的阅读结果不同,就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读,这方面阐述的最好的,还是 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个鸿篇巨著。
如果以汲取知识化为己用这个角度来出发,讨论知识性书籍的学习,检索阅读和快速阅读都不是我们所希望达到的。我们希望能够把一本书完全的理解,了解结构内容重点概念。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尝试过多种读书笔记的方法,开始的时候使用,直接摘录的方法,但是读完以后一是觉得结构不清晰,二是担心有什么东西被遗漏了,三是复习的时候感觉概念还是很模糊。第二阶段我使用思维导图来做笔记,用思维导图,可以把一本书的结构在看的时候梳理一遍,各部分的重点内容也可以写在表里面,但是这样又有一个问题,因为全部摘录的是概念和句子,没有原文摘录,书中一些精妙的推论就没有办法保存下来,在复习的时候会觉得这些概念比较空,而且回看导图略显杂乱。第三个阶段我在阅读时加书签,阅读完后使用康奈尔笔记摘录书签内容,在摘录的时候空出概念总结和思考反馈的部分。做完一本书的笔记以后,再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做整本书的结构梳理。这样的方法阅读完的一本书完整感很好,思路也清晰。存在的问题是,手写抄录原文实在太耗费时间,我在阅读完一本书后还要拖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读书笔记。效率不是很高,同时,如果我想要在一个主题上对许多书进行印证的话,手写的内容也不是很方便。第四个阶段,就是目前我使用的方法,回到了电子版本。
具体步骤如下,第一,阅读的时候,不管使用kindle或是纸质书,不再使用书签而是直接用手机打开为知笔记,觉得好的这一页拍下来存成图形笔记,有片段感想也可一起记录下来。第二步是阅读完一本书以后,开始对着这些拍下来的内容,做思维导图。从第一步到第二步可以看到一个很明显的好处是原始内容只处理一遍,这样可以极大的提高效率和阅读的满足感。拍照的动作如此简单,也保持了第一遍阅读的流畅性,更有利于把一本书读完。第三步是在完成思维导图以后,把它转化成ppt。做ppt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你很自然的把思路从记录转换成分享。你就会觉得做思维导图的顺序不是你想讲的时候。同时也会很自然的想到有一些内容需要补充,有一些其他的书可以互为引用。还有一个想要分享的方法是,在李笑来的新生这本书里提到,任何一本书都可以把它理解成介绍了一些概念,和这些概念所相关的方法论。所以我在做思维导图的时候注意加入了重点概念的部分。有些摘录了很有道理的段落,从这个角度来看会发现说的都是废话,也就是俗称的讲了很多道理,其实对你并没有很大的帮助。书里面讲的那些你原来不知道的事情,或者你原来理解不清楚的东西,才是这本书真正的重点。
目前这个读书笔记的方法也有它的缺陷。比如说如果阅读的是文学类的作品,就没有办法摘录到那些精妙的原文,所以我目前的想法是,可能会再加入一个word文档。用来保存我认为需要原文背诵的东西。这部分也可用于手写摘抄。还有一个是完全的电子档没有记录感。这方面我看到了一本趁早品牌出的读书笔记本,一本册子里面可以记录50本书,我也打算来尝试一下,想想一年过去有满满的一本本子写完,和电子档的成就感不太一样呢。
最后想说的是,一件事情还是要不断的去做,有疑问的时候也不要停下来继续去做,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新的方向,如果停顿了站在那里想,反而容易就此停滞。读书笔记也和其他所有的事情一样,愿你持续努力,积少成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