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心实干,推进乡村建设
关键词:脱贫攻坚
✔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既要理念变革,也要机制变革。
✔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既要政府推动,也要群众参与。
✔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既要美丽“面子”,也要厚实“里子”。
✔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既要育“新农人”,也要树“新乡风”。
★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 乡村建设行动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政策要求严、推进标准高,必须坚持用系统观念推进工作。
★ 乡村基层党组织要发挥主心骨作用,组织实施具体工作,引导群众支持参与乡村建设。
★ 乡村建设不仅要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更要在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增强群众获得感
★ 加快补齐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短板,积极推进乡村物流、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统筹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等工程,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落实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
★ 鼓励乡村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培育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大力发展乡村特色经济,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致富。
★ 各地要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面向农村的现代职业教育;制定落实人才创业扶持奖励政策,搭建平台吸引人才返乡创业。
★ 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平台作用,开展乡村文化、文明创建等活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二、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
关键词:生态扶贫、脱贫攻坚、生态资源
★ 大力推动生态扶贫工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开发生态旅游则搞生态旅游,大力推进生态补偿扶贫、国土绿化扶贫、生态产业扶贫。
★ 各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造性地将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在“一个战场”同时打赢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两场战役”,让山川披绿、林海生金。
★ 生态扶贫,一头连着绿水青山,一头连着金山银山。
★ 推进生态扶贫,既是脱贫攻坚的需要,也是生态保护修复的需要。
★ 增加“含绿量”的同时,提升“含金量”,让山上长出“金叶子”,让田里结出“金果子”。
★ 一些地方产业基础比较薄弱,产业规模化、企业化程度比较低;一些地方产业项目模板化、同质化严重,加剧竞争,致富后劲不足;还有地方贫困人口就业不够稳定,政策性收入占比较高;
★ 加快生态扶贫政策向长效稳定增收政策转变、生态扶贫行动向绿色减贫行动转变,加快生态产业提质增效,打造乡村绿色产业链,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一方面要坚持生态优先,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兼顾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
★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环境本身就是重要资源,就是宝贵的生产要素。
★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依托资源禀赋选准产业,深挖绿色产业潜力,多措并举稳固脱贫成果
三、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关键词:人才培养、立德树人、师德师风
✔ 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提升办学成效。
✔ 深化教师评价制度改革,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
✔ 健全学生评价制度,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 高校的使命越多,越要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评价高校的因素越复杂,越要聚焦在育人成效上。
★ 高校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持续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
★ 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把立德树人成效这一根本标准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不断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
★ 教师队伍素质决定着高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
★ 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 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应该成为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
★ 高校是青年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高校对学生的评价制度对于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着“指挥棒”作用。
★ 高校要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强化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 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服务祖国、服务人民。
★ 严格学业标准,完善各类学生的学业要求,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进一步完善学生学位评价制度,强化学位论文质量把控,培养学生学术志趣、科学精神和学术能力。
★ 坚持“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强化体育评价,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享受乐趣。
★ 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强化劳动教育和实践教育,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