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平台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平台,友友们可以在注册后发文感言。大部分简友注册是来发文、阅读来的,但也有少量总是那么在公开场合性质显得非常内向——一文不发,却到关注他人,默默地品尝着友友们提供的精神食粮,其中不乏有“特别简友”通过简书平台获取有用信息,并能通过简书平台上的文章,筛选出对他们有用的简友为他们服务,这是需要高度警觉的事情。
图片源于网络前几天,我在简书上遇到了一位疑似简友,他首先关注了我。我对关注我的人通常会打开他的主页浏览一下他的可读信息,比如,个人简介、发文量、关注内容等等。这些信息,我会在关注友友前先关注一下。在关注他前,我同样也关注了一下他的信息。从关注中看到,他老外头像、发文为零、注册不久。在这些信息量下,通常我会采取看过算过的,问题是他私聊我,问我在何地?通常这种问法是老朋友之间才会出现,但新朋友通常不会这样打招呼,要不然会让对方莫名其妙。你说我在哪里与你没什么关系,你看我的文与我在何方有什么关系,显然是没关系的,所以即时预测,这个招呼还或能有其他意思在其中。
此时我就非常好奇。看到他用的是老外头像,好奇瞬间就出来了。于是我用带有纯中国口音的英文试探向他着问候:你是哪里人?你在中国工作?他即刻回复说,是美国人,是在利比亚。出于礼貌,我说欢迎他来中国走走看看。没过多久,他说“我希望我们能成为最好的朋友,如果我没有不介意的话,可以加我的QQ号(原文:I would like us to be best of friends if you don't mind so can you add me on QQ xxxxxxxxxx)”。看到这样的邀请,我就与他没有了下文。
没过几天的昨天,我又遇到了另一位自称是简友的人,查看此人的信息,未曾发文,只是“关注”。后来在简书平台上的“简信”以私聊的方式与我打招呼,说他“很高兴地认识我”,我暗想,认识我了吗?你很高兴吗?他说在瑞典,看来他不是中国籍,不过是东方人的头像,但聊天用中文。我说你有空时可以发文,说说瑞典。他说当地政府重视,疫情做得不错。我说如果把这类消息发文分享,那就更好了。突然他问我以什么方式谋生?我又开始好奇了。这样的问题不该问对方的,这是一个礼貌问题,但毕竟他出口了。后来就邀请我加他的QQ,套路与前面的那个完全相似。我问他为什么要我加你的QQ?他说这样可以更多地了解我,还能视频聊天。我觉得玩套路确实需要智商的,如果智商不足,那会在违背常人逻辑时把自己前面说的话给全面否定了。我反问他说,你要聊就在简书上吧,他说因他的工作特点,不便在简书上与我说事(注:非同一般)。嘿嘿!在简书上不便说,但在QQ上就可以方便地说?逻辑上的问题又出来了。他说加我的目的是想了解国内情况,我提示他,要获取国内信息的路径可通过他在国内的家人、朋友、同学等等,还可以上国内主流网站或从手机上下载CCTV的APP看中文电视,怎么还要占用我的时间为你提供国内情况呢?
简友们看到这里可能有个疑问,这两个人不就是随便聊天吗?我说不是的。网络世界非常复杂,头像并不能代表什么,主要还是要看他的言行是否存在逻辑上的问题,一旦出现逻辑问题,那么他说的八九不离十全是假话!
有几个“如果”需要梳理,因为是逻辑问题:
如果他是一般简友,那为什么来简书不发文?答:这类人根本不是来阅读文章或发文分享来的,而是通过阅读他们文章,发现对他们某个组织有价值的简友。
如果他是纯读者,那为什么几分钟如此快速地阅读一文?答:他们快速浏览,只是打开文章初步了解发文人所知道的一些对他们有用的信息。
如果他认为我的文章让他觉得可能将成为好友,那为什么在我的文后不留下字迹?答:他们不是来评头论足的,而是收集信息来的。
如果他要用QQ与我交流,那为什么不在简书平台上私聊?答:作为交流工具,QQ上的功能更强,视频聊天只是为了获取你真实的头像等信息。
如果他喜欢中国,那为什么不来中国而是去局势不稳定的利比亚?答:他们说在身在利比亚或瑞典或其他某国,通常不会说在中国境内,只是随便一说而已,不必认真去核实他的真实地方。
如果要与我这样的人成为朋友,那为什么不直接去QQ这类即时通信平台上找朋友?答:因为在简书上找所谓的“朋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浏览对方的文章后筛选对他自己有用的人,而QQ上筛选所谓的人来做“朋友”,真的太不方便,效率低下。
如果。。。。。。,那为什么。。。。。。?答:。。。。。。。
如此多的“如果”和“那为什么”,是我逻辑眼睛所看到的问题。
结论,这样的人不要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