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创立了儒家学派,以恢复周朝礼制为目的,奋斗了一生。
在孔子17岁,他的母亲去世之后。身为鲁国三桓之一的季氏,正在犒劳士卒。孔子想去,也过去了,为什么呢?孔子认为他是一个仕,他就要用这一点去证明证明。但是季氏的家臣杨虎却不同意,他说:“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这就相当于在说,季氏正在犒劳士卒,跟你有什么关系?这是阳虎再不承认他仕的身份。
此后,孔子30岁,出使齐国。通过高昭子,接近了齐景公,一切都按他所想的发展,齐景公问政孔子,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早年的他,正在通过当上宰傅,治理国家的方式来恢复周朝礼制。
12年后,孔子如愿当上了大司寇,他也正在兢兢业业的执行他的理想,在他即位的这几年,鲁国确实正在向上发展,发展到一种“道不拾遗”的程度。有这么好的一个丞相,但他的君主实在是太不给力了。齐国发现了鲁国蒸蒸日上的情况,很害怕,于是齐景公就用美人计,给鲁国送了好马120匹,美女80人,一天天的净在鲁国首都的城南门跳舞。其时当政的一人,季桓子一天天的跑那去看,自己看就算了,还要拉上鲁定公,是鲁君怠于政事。祭祀的时候也没有把祭祀的肉给孔子,(春秋时期,各个国家祭祖的时候,把祭祀用的肉割下一块给大夫,说明信任这个人,想让他继续执政。而没有给则代表着不想让他继续执政。)孔子非常失望,自发要离开鲁国周游列国,他的梦想在这里没有实现,那么他就换另一个地方继续去实现实践他的梦想,他走的时候,他的弟子们自发跟着他,去了一个又另一个国家。但是,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长期的用孔子。只有卫国还好一点,用孔子用了三年。
在周游完列国,用了14年去探寻他的梦想之后。孔子仿佛看见了事情的真相,回到了鲁国,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了他的梦想,他只是换了另外一种方法——教育。
一日,孔子把众弟子中其中三四人叫到面前:子路,曾点(曾子之父),公西华。
孔子问:“每个人的志向都是什么呢?”
子路率先说:“治理一个千乘之国,将他治理好,我只需要三年。”
公西华说:“我不如子路那样厉害,我只求治理一个方圆五六十里的地方。”
孔子又问道:“曾点,你的理想是什么呢?”
曾点说:“我只求能够带着几个孩子,在郊外好好的玩上一天,弹着琴,唱着歌,在教他们一点礼乐。”在子路和公西华离开之后,孔子留下了曾点,对他说:“我也是这么想的。”由此可见,孔子实现他的梦想换了一种方式,从教育小孩子入手,毕竟,小孩是最好改变的。
孔子用他一生的时间去实践他的梦想,以恢复礼乐为目标,创立了儒家学派,在这个庞大的梦想下,换来的是他一生的努力与坚持。在他有生之年没能看到礼制,但是他却留下了儒家,从根本,使礼制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