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罗振宇解读的《琴道》。中国古代有一种古琴,自从有了这种古琴之后几千年来,它似乎有意拉高自己的门槛,不断收缩自己的传播渠道,并不是为了广为流传,而是越来越“曲高和寡”。
这种古琴在造琴时就有很多讲究,每一个地方都有讲究,用尽了中国文化,琴的声乐也非常复杂。只有那些高层次的文人、达官贵人才有资格谈论和拥有古琴,并以之为荣。其实它已经不再是琴,而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如果春秋战国时期时期的“诗经”,如同古汉语中的用典,就是想把自己和普罗大众区分开来,让自己有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当遇到能一起谈论、弹奏古琴的人,便视为知音、知己,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表面上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仿佛是找到了同类。其实是内心自恋的外在流露。首先自己会古琴,然后自以为自己不是凡人、不同凡响,是鸿儒巨匠。认同了其他会古琴的人,就等于认同了自己,满足自己的自恋。与其说是找到了喜欢的人、找到了知音,其实不过是喜欢自己的自恋吧了。
不是说“文人相轻”吗?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琴技不同于诗词歌赋。琴技说到底是一门可量化具有衡量标准的技能。不像诗词歌赋般存在个体差异和很大的想象空间。
其实由此想到一个与人交往的方法,就是投其所好。不仅仅是物质上本能需求上的投其所好,更高的层次是精神层面的“好”。一旦抓住了某个人精神层面的“好”,并能够与之探讨交流,便与这个人产生牢固的友谊和信任。毕竟每个人在精神层面的追求比对物质的追求更深入持久。没有精神也要装有精神,比如给高管送名人字画,既满足了精神品味需求,又满足物质需求。他喜欢上你,就如同喜欢自己。忘了谁说过“为什么领导喜欢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下属,其实他喜欢的不是下属,而是自己。”同样的道理。
如果想结交一个人,捷径就是放弃自己,成为他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