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岁就看到死的职业和人生”,这句话是“毒药”
经常在网上会看到,有些人一谈到一些职业——因为收入低、“没有前途”、“没有钱途”、所谓体制内的职业,就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些都是“二十岁就看到死的职业”,那样的人生有什么意思?
我想,谈到这里,人们就会想起教师这个职业、军人这个职业、公务员这个职业。的确,这些职业收入不高、社会地位不高。好像,人们入了这些行,人生就没有了意义。只有那些工资高、地位高的职业才算有意义、有前途。
其实,按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与人是有差别的。有些职业适合这些人,却不一定适合那些人。
那我们离开校门究竟要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呢?
孔子讲:“三十而立”。究竟立什么?我认为就是立自己的人生方向。通俗讲就是选择自己的职业。俗语讲:“男怕入错行”。就是讲这个问题。立得正确了,到了40岁才能“不惑”,进而到50岁才能“知天命”、60岁才能“耳顺”,70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当然还有个前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所以,在人生初年不断地学习、见识、尝试。到了三十岁,“立”起来。
我很庆幸。学生年代很爱读书,也见识了很多,尝试了很多。回想起来,有下面几件事是令我庆幸的:
1.两本书:《教育从零岁开始》、《傅雷家书》。
《教育从零岁开始》,是井深大(SONY公司的创始人)退休后写的。这本书是引领我今生从事教育的入门之书。
那是高中年代,我有一位要好的同学,经常去他家吃、住。他哥哥的书架上有这本书,我读了,很收益,后来,用在了我孩子的教育上。
《傅雷家书》,是进一步指导我教育是如何重要的书。傅聪的天资并非天生适合搞音乐,但由于傅雷的用心引导,终于成为著名的钢琴家、音乐教育家。傅敏的天资非常适合搞音乐,但傅雷考虑到一个家庭没有能力培养两个搞音乐的,傅敏就选择了做英语教师。所以,这本书告诉我,教育对于人的成长、职业选择至关重要。
2.选择农业大学。
大学里,办过社团(未来农业者协会)。立志今生为农村、为农业、为农民服务终生。在跟农民的接触中,发现,农村、农民首要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思考方式问题。所以问题还是在教育。大学毕业时,曾对自己的人生有这样的定位:“今生不能闹革命(没有赶上那个时代),就搞教育”。果然,大学毕业分配到了一所职业中学。今生站到了教师这个位置上。
3.彷徨,源自外界的诱惑。
1992年,我接了一个班,当班主任,入学不到一个月,这个班前面换了三个班主任,到我是第四个。当时靠着年轻的朝气,和同学们打成一片。高二时,我有了小孩,感到了经济的压力,就告诉同学们:“我一定把你们送到毕业。”
1995年,学生毕业,高考成绩远远超过平行班(后来,未上大学的也都在社会上混得不错)。
1995年12月31日,我离开学校,携妻儿(为养育孩子,我给妻子辞去了公职)到外地实现我的实业梦——办农场。
1996年,办农场不顺利,离开农场,搞啤酒推销,以失败告终。
又帮同学班私立学校,同学曾挽留我给我股份,我考虑再三还是回原单位教书。
1998年,我又回到学校。
所以,是那两年的办学经历,有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我的人生在教育。那年我不到30岁。也算是“三十而立”吧。
2000年,重重机缘,我办了自己的私立学校(我爱人主持。算是给她找了份工作。不过2010年主动停办了。)我一直在公办学校。
算起来在教师这个岗位上26年了。人生过去了1/4了。自1996年后,就再没有后悔过。
我适合当老师。我曾讲:“今生为教育而来”。
林林总总讲了这么多,教师这个职业不就是人们认为的“二十岁就看到死的职业和人生”吗?
我狠狠地在题目里说它是“毒药”。也许,因为这句话,让很多适合当老师的人去干了其他的职业。同时,就会有不适合当老师的站了那个坑。
考察一下高中、初中、小学,女老师占了多大的比例,更不用说幼儿园了。
是的,教师就是“二十岁就看到死的职业和人生”。
中国的问题,追本溯源,不是教育吗?
没有优质的教师,怎会培养出优质的学生?
没有阳刚的教师,怎会培养出阳刚的男人?明白抗日汉奸、伪军产生的根源了吧?明白中国男足的问题了吧?
……
曾经有句话:成就人生的事有两件,第一找到自己喜欢干的事,第二努力干好它。
我很幸运:我找到了,我一直在努力。
本来这几天身体有些疲乏,刚刚,有个学生跟我谈论她的上初三的孩子的问题,我马上有了精神。
所以,我常说,讲课对于我来说,能解渴、解饿、疗小病(感冒之类。当然,人生已过“知天命”,未生过大病,连输液也只有三次,两次是饮酒过量,一次是牙疼。)
世界永远不会公平,有些事总得有人干。如果适合就去干,喜欢它,努力干好它。这是对自己莫大的善待。
来过,活过,留下些东西(物质的、或精神的)给后人。管它是否能“看到死”。
如果是,既离不开,又不喜欢,“二十岁就看到死的职业和人生”就真是毒药。很多人的英年早逝,某种意义上大概源于此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