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本质是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所谓规律,就是指不同本体之间的联系: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的联系、一个要素与另一个要素的联系、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的联系、一种认识与另一种认识的联系、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的联系。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在什么意义上联系起来,它们是怎么联系起来的,是什么力量让它们联系起来的,它们联系起来说明了什么,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就是思维。
一、概念化的方法
为什么我写出来的文章与别人写出来的文章差别那么大?为什么我写出来的文章总是被编辑“枪毙”?原因也许很简单,就是没有搞清楚写文章到底是做什么。
写文章是干什么呢?就是把事物和思想(想法)思维化,当然结果可能是抽象思维化,也可能是理性思维化;可能是形象思维化,也可能是直觉化,但都是思维化。你不能直接把事物呈现给他人,即使通过现代手比如像直接呈现给他人,意义也很有限;你也许有很多想法,但是要想把这些呈现给别人,就必须使其达到某种程度的条理化。把事物间接地呈现给他把想法条理化后再传达给他人,就是思维化。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使用一体系、工具,这就是概念化。
1. 什么叫概念化?
表面上看,概念化似乎就是为现象命名,但是这种命名不像为人起那样简单。为人起名字没有内涵,不需要方法论。而概念化不是这样的化是从特定的角度、在特定的层面上对一个事物本质的揭示。因此,一个就是对事物的一种认识,概念就是这种认识的成果。这里所说的“对事物一种认识”,既包括“认识到的内容”,还包括“认识的方法”。有时候,两个同的概念在客观上指的可能是同一种事物,但它们却表达了对这种事物的的认识,表现了认识这种事物的不同的方法。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例如“当堂测试”与“形成性评价”指的就是一回事,就是在课上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查。他们的“所指”都是一样的,而它们的“能指”则不是一回事。“所指是客观的、静止的,而“能指”则包含了看待这一“所指”的立场和方法。
首先,“当堂测试”强调的是测试的时间、地点与教学的同一性和连续性,是一种“行动性”“描述性”概念。而“形成性评”则把教学,测试当作一个系统过程 把测试当作这个系统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强调的是测试在个系统过程中的作用、地位以及特点,强调的是这一环节与最终目的的联系。
其次,“当堂测试”着眼于行为方式,而“形成性评价”则着眼于信息处理方式、智慧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这个概念,含着人的智慧是一种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而获取信息有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形成性”。我们对学生智慧的评价,可以分为“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就是看他得到了什么信息、得到了多少信息。“形成性评价”则主要是看他是如何获取信息的、他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对信息的态度和兴趣,以及对信息动态的把握能力。
由此可见,概念化表面上得到的是一个概念,实际上得到的则是一个理论体系,是一种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理论方法。我们把“当堂测试”理解为“形成性评价”,不仅能获取和理解一个概念,还可以获取和理解与这一概念有关的一系列概念,以及获取和理解该概念的方法。
获取一个概念,就是获取一个理论制高点。概念化的方法,就是获取理论制高点的方法。
2. 什么情况下使用概念化的方法
笼统地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使用概念化的方法,因为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概念:要么需要讨论概念,要么需要用概念来讨论。它们的区别是概念层次的不同。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我们特别需要用到概念化的方法。
第一,为下一步讨论(往往是写作的重点)做理论准备的时候。这时对某一事物做出概念化处理,之后就可以就概念本身的矛盾展开论述。
第二,需要对一系列现象或事物做本质性概括的时候。此时讨论不再需要反复谈及事物本身,可以用概念来指代,这样讨论起来就方便多了。
第三,需要对语文教育的某一领域或某一事物进行分类的时候。分类应该有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就是一个概念。这也是一个概念化的过程。
第四,为文章起标题的时候。文章标题里往往会使用概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