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开始看《甄嬛传》。
剧中最触动我的一幕,还是皇上临死前跟甄嬛说:嬛嬛,我还想听你叫我一声四郎。
我不知道原著描写的皇上是怎样凉薄反复的人,但从电视剧里,看到的就只是一个口是心非、内心柔软而不自知的男人,明明一早就喜欢上了甄嬛,却非要用“莞莞类卿”来自欺欺人,以至引发了多年的误会。
这个皇帝在剧中所做的种种伤人害己的事情,正是任何一个有血有肉的正常人,或多或少都会在感情里犯的错误。他心猿意马,娶了不爱的女人之后才初次体会心动的滋味,于是从心所欲伤害了原本的伴侣;他又容易冲动又容易愧疚,会因前途考虑而伤害自己喜欢的女人,会反复试探对方的忠诚度,会因心中妒火而设计除掉情敌……只不过,权力给了他足够的底气去放大这些错误。他像个任性妄为的小孩,永远不需要反省自己是不是做错了,永远不需要去努力提高自己的魅力值,因为天底下没有人有权拒绝他的亲近。
如果是几年前看到这样的故事,这个恩断义绝的结局大概会让我觉得扬眉吐气吧?而现在,我却只觉得心疼。
心疼的是,我看到那些人明明有机会得到生活的善待,但他们却不肯放过自己。
作为迟迟不肯扼死少年心的人,我们成长的速度本就比其他人迟缓了。只是这两年以来,我也觉得自己在一些问题上,逐渐比之前通透了很多。
几年前我曾经幻想自己有一日办婚礼,也要像明星一样选址在风景宜人的海岛,也要把最好的朋友都请来,包机票包住宿。宾客之中倘若有单身男女碰撞出火花,这海岛之行的初遇,必将是他们难忘的记忆。
幻想到这里,我又觉得不甘心了:凭什么我要做那个为别人牵红线的东道主?凭什么我自己不能当一回海岛邂逅的女主角?凭什么我要跟人结婚,扼杀掉这些美好邂逅的可能性?
想了想,觉得还是不要结婚的好,还是保留着无限可能性的好。
到底还是被自己向来喜爱的小说影视剧荼毒太深。
多年来我时常幻想着那个脚踏祥云的大英雄,电光火石的默契相知,四海列国千秋万载的无可取代,在一起自然是桐花万里路连朝语不息,谈的都是高山流水风花雪月。以至于,当年我听到闺蜜与男友的恋人絮语,几个小时的电话视频,聊的无非都是“今天吃了什么”之类的家常,顿觉他们的相处真是索然无味。
其实爱情永远不会如小说电影里那样风雅,凡事最终都还是要落实到衣食住行上来。相处也没有什么完美标准的配置,早些年我谈之色变的“互相磨平棱角以契合彼此”,倒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当你与一个人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你们彼此便享有特权,可以优先分享一切转瞬即逝的琐碎细节。其实内容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有一个人想要说,有一个人愿意听。
当你不惧于为某个人改变自己的时候,再去看茫茫人海,或许某一刻会突然觉得那些陌生的脸孔,个个面目可憎。你只愿与这些人保持有距离的友谊,却无法想象与之亲近。这一刻方才明白,保留无限的可能性固然好,但若真正拥有了一个人,也即是拥有了全世界。
过去我们常说“在最好的年华遇见对的人”,我如今才明白,从前我对于“最好的年华”,一直都理解错了。我一直以为,“最好的年华”指的是一个人最年轻、最单纯、最好看的时光。直到现在我才了悟:其实所谓“最好的年华”,指的是你心胸最开放、最容易心动、最憧憬可能性、最能够与他人建立亲密联系的阶段。
正如我现在,已经无法与几年前的自己保持同样的心态——现在我没有办法去憧憬与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的可能性,也不再期待百分百契合的“邂逅相遇,与子偕臧”了。
电视剧《甄嬛传》里,待到甄嬛移情别恋、二度进宫之时,皇上不住地夸她比从前懂事多了,她在宫中也从此平步青云。“懂事”真是很可怕啊。要怎么样才会懂事?要到无所希冀时,要到对方再无法牵动你的喜怒哀乐时,你才能置身事外地分析利弊,才能恰如其分地摇尾乞怜,打蛇打七寸。
犹如师太所言:“……这才是男人心目中理想伴侣吧,不过,必须完全没有感情,才能这样撇托,像一个公务员,做妥工夫,按时出粮。”
这真是世上最讽刺的悖论:你希望你的爱人乖巧懂事善解人意,可通常能完全遵循这个标准的人,却是不爱你的人。
没有人能够一开始就把你的每一道题都做对。世上的每一桩“岁月静好”,大都是一地的鸡毛蒜皮、一身的新伤旧痕,一次又一次推倒重砌,磨炼演变而来的。值得期待和感激的不是电光火石的惊艳和契合,而是这个人有耐心,一次次陪你在互相伤害的断壁残垣上,一砖一瓦地重建家园。
每个人都期待温柔浪漫的果郡王,都想做平步青云的甄嬛,可惜的是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自私犹疑,而又缺乏安全感的皇帝。有时,一点小小的伤害,在真正在乎你的人心里,亦如“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但其实生活中的许多故事,都无须走到“锦水汤汤与君长诀”般惨烈的地步,倘若转换一种方式,早一点对她说出那句“我还想听你叫我一声四郎”,好多的感情,恐怕都可以改写一个温暖的结局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