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东西南北中内心独白
【观点】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其实最理想的爱情就是:面对真正的自

【观点】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其实最理想的爱情就是:面对真正的自

作者: 过期白糖 | 来源:发表于2020-01-15 20:14 被阅读0次

爱情之所以为爱情,就是因为它的不完美,不满足。

我们这一生不可能摒弃任何情感。在这其中,爱情是最不可思议的,有些人琴瑟和鸣、山盟海誓,最后却逃不过生活的细节;有的人爱的肝肠寸断、潸然泪下,最后仍旧分道扬镳,但即使是这样,也没有阻挡人们对自己“理想爱情”的追求。

有的人的理想爱情是一见钟情,是第一次见面时的惊为天人,一见如故;有人的理想爱情是日久生情,是用生活的文火,细细烹调出爱的浓汤。

当爱情面临选择时,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一见钟情,有时候是源自幻想的爱

一见钟情是什么?也许是贾宝玉对林黛玉说的“这个妹妹我曾见过”;是郭襄的“一见杨过误终身”;是达西见到伊丽莎白时的震惊眼神;也可以是徐志摩对“完美女神”的痴恋。

“胡适: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词: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徐志摩遇到林徽因的时候,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而林徽因正值豆蔻年华,温婉可人。第一次见面才子遇佳人,徐志摩便疯狂地爱上了这个女子,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此后,他便对林徽因展开了疯狂的追求,把自己毕生的爱都献给了林徽因。他说林徽因是他心目中爱、自由和美的完美女神,所以痴迷不已。

林徽因与徐志摩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林徽因答应了徐志摩追求,他们会幸福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徐志摩对林徽因除了一见钟情,我想来更多的是一种源自幻想的爱。

徐志摩对于林徽因的迷恋,更多的是把这种迷恋投射到对方的身上,他把自己对于爱情的所有美好幻想,所有美丽的词汇都放在了林徽因身上。

的确,一见钟情很浪漫,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幻想过: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但是许多人因为一见钟情的迷恋,而陷入自己幻想的爱情里不能自拔,等到激情褪去,发现爱人跟自己想象的不一样时,又会失望惋惜。因为,爱情并不是靠一味的激情,而是面对真正的自己。

所幸林徽因看出了这一点,并拒绝了徐志摩的痴爱。

她说:“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幻想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

林徽因面对狂风骤雨般地追求保持了清醒,她不想被当作女神,不想被夸大,她只想做自己。

朱安与鲁迅

心中无爱,日子再久也不会生情

鲁迅:“这是我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鲁迅与朱安的婚姻,来自于旧社会的包办,一切都要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鲁迅的母亲看上了朱安,私自为儿子定下来了这门亲事。远在南京的鲁迅毫不知情,一回家便直接被安排着将朱安娶进了门。

鲁迅是拥有新思想的青年,极其痛恨包办婚姻,但不敢忤逆母亲的意思,所以只能服从。只是他仍旧不肯承认这个妻子,甚至说过“他不是我的太太,她是我母亲的太太”这样的话,足可见他对于这个妻子的态度。

面对鲁迅的冷漠,朱安一开始则抱有了乐观态度,认为水滴都可以石穿,日子也会越过越有感情的。

没想到的是,朱安盼了几年的婚姻虽然终于实现,但新婚之夜鲁迅却没有同她说过一句话,此后的日子更是极致的冷漠和疏远,即使有婚姻捆绑在身,也只是做了几十年的陌路人。

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空耗给了这段婚姻,甚至死后想与鲁迅同葬的遗愿都未能实现。

朱安:“我好比一只蜗牛,从墙根一点一点地往上爬,虽然爬得慢,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

许多人都说鲁迅渣男,既然不喜欢为何不直接让她自由?但在那个时代,那个离婚后就相当于要人性命的封建年代,鲁迅只有选择如此。

其实在这段感情中,没有谁对谁错,没有谁亏欠谁,只是这段婚姻在一开始就是错的,一个只想着供养,一个盼着回心转意,用日子打动心爱人的心。

但是朱安忘了,当一个人心里没有爱,日子再久多出来的只有鸡毛蒜皮和相看两厌。

一见钟情后的日久生情,他们钟情一生

“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钱钟书和杨绛相识于清华大学的古月堂门口,钱钟书一身青衣大褂,目光炯炯有神,杨绛温柔娇小,灵气十足,二人一见如故,一见钟情。

因害怕误会,钱钟书对杨绛澄清:“外界传说我已经订婚,这不是事实,请你不要相信。”

杨绛也趁机说明:“坊间传闻追我的男孩子有孔门弟子七十二之多,也有人说费孝通是我的男朋友,这也不是事实。”

钱钟书与杨绛

从此,二人坠入爱河,然后喜结连理,婚后便同去牛津求学。身在异国他乡,他们相依为命,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乐趣,钱钟书赞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几十年如一日为她做早餐,而杨绛的一句“不要紧,我会修”就会让钱钟书有安全感和信任感。

他们的一生虽颇多坎坷,多有分离,但他们曾经定下约定“只有死别,不会生离”,直到死亡都不再分离过。他们始于一见钟情,但却用生活和岁月把这份感情更好的洗礼出来,变成人生中最好的翡玉,即使在黑暗的夜晚,也会熠熠生辉。

因为懂得彼此,所以贴心陪伴,他们在真挚的爱情中找到自我,并且彼此接纳。虽然人间不会有童话般的结局,但是他们曾经相聚相守,在这世间留下爱情最美的印记。

最理想的爱情就是:面对真正的自己

每个人一生都会遇到四个人,第一个是你自己,第二个是你最爱的人,第三个是最爱你的人,第四个是共度余生的人。

林徽因面对徐志摩的痴爱,明白真正的自己不是如此,理性的拒绝;朱安找不到真正的自我,在那段孤独的婚姻中坚守了几十年,仍没有唤回爱人的心;钱钟书和杨绛一见钟情,但都在对方的爱中见到真正的自我,才能在平淡中相守相知,不离不弃。

看到这里,我想大家一定都明白最理想的爱情是什么?

一见钟情也好,日久生情也好,钟情一生也罢,但都要有个最大的前提,那便是:找到真正的自己。

所以,这世上本没有理想的爱情,只有“正确的自己”。

我们在爱情这条单行道上行走时,总是在渴望找一个“正确先生”或者“正确小姐”,我们总认为爱情最幸福的关键是找对人,但是真正的幸福在于我们内心的和谐。

著名哲学家马丁·布伯认为,亲密关系分为两种:我与它,我与你。

当我们无法面对真正的自己时,才会幻想一个完美的恋人,这个幻想就是“它”,而这时候的爱情只不过是“我与它”的爱情。

但当我们积极面对内心那个正确的自己,不一味的把自己的幻想投射到爱人身上,接受真实的爱人和自己真实的存在,才是“我与你”的爱情。

这样的爱情,即使激情褪去,也会从容面对平淡的生活,相伴一生。

因为,爱的本质就是让我们找到归属感,让我们感觉有人同行,有人分享,有人平等沟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观点】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其实最理想的爱情就是:面对真正的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vcxz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