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核对确认这些内容出自两个不同的人之手。
可是它们读起来是那么地像。
比如都强调了将一份时间出售多次的重要性,而且在具体的做法上也都极力推崇写作这种方式。
比如都很注重以终为始,活在未来,用未来想要达成的目标指导当下的行动,而这其实也是《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的7个习惯之一。
比如都在强调要做个少数派,只是两者使用的叫法不同,一个叫“少数派”,一个叫“特立独行且正确”,也就是坚定去走只有少数人发现其价值的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大的收益。而这,又与亚马逊CEO贝索斯的话如出一辙:“我相信,如果你要创新,你就必须愿意长时间被误解。你必须采取一个非共识但正确的观点,才能打败竞争对手。”
想起列夫·托尔斯泰那句著名的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套用一下的话就是,成功背后的原理都是相似的,非常相似的那种。
看来,这世上的普世真理可能真的是有限的,越早洞察、掌握并运用了这些真理的人,不仅都早早地迈上了成功之路,还都是大成功之路。
樊登曾说他很羡慕那些读书少的人,因为他们每读一本新的书,都能体会一次收获了的快乐。这种快乐我理解,这是那种认知圈子一点一点扩大的快乐。
但我今天想说,即使一本新的书籍并没有提供太多的新知,而只是将旧知换了一种方式呈现出来,也一样能够提供收获了的快乐,只不过这是一种“温故知新”,重温之前就知道的见解从而加深理解的快乐。这种快乐之程度以及对人的影响因其逐次累加的作用,丝毫不逊于获取新知的快乐。虽然随着重温旧知的次数增多,其边际效应会递减,但是最初几次的边际效应递增对我们认知与实践的影响,可能要远远超过新知。这很符合人类需要一定次数的重复才能真正掌握一项知识的规律,是认知提升过程中的必经之路。而这样的必经之路如果由不同的书籍来完成,显然会更加有趣和充满吸引力。
补充一下,前文所说的非常相似的观点分别来自李笑来与张辉。李笑来的前述观点在他的多部书籍中都有涉及,而张辉的这些观点我是从他的书籍《人生护城河》中看到的。
两个世俗观点来看成功的人,都在强调这些东西,有的东西甚至是反复强调,那么说明这些东西真的很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