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虬树坪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处来处,就是追溯姓氏起源和血脉衍生的地方,我们管叫它:故乡。尽管很多时候我们的先祖在那块土地上萌芽,却未必都能在那里叶落归根,与那块土地相融,但很多人都会对它念念不忘,魂牵梦萦,我自然也难免有此情结⋯
记得小时候就听父亲和长辈们说:我们在村里是外姓,村里就我们一房宗亲是姓傅的,清朝“长毛造反”的时候,你爷爷犯了命案,就逃到这里来了,我们的老家叫“求雨坪”。就在这样懵懵懂懂的时候,我就知道我的老家叫“求雨坪",那里山很高,雨是从那顶飘落下来的,而且在那里我们还有许多族人在那里生活,我常记的小时候有一位操浦江口音的大人来我们家走动,每次来都很亲切的喊父亲叔叔,而父亲也让我们管叫他“明生哥哥"就是来自老家求雨坪的本房族人,于是对他也倍感亲切,也由于他的走动,我们对老家也更加有了实质性的凭依:老家还有叔叔爷爷辈,也还有很多平辈的族人,我们就是那里的人。
随着日渐长大,回去一直盘旋在脑海里那个在很高山顶的“求雨坪”老家看看的好奇心愈来愈强烈,终于有一次明生哥哥来我家里:“弟弟,想不想去老家看看?明生哥哥带你去”。看着明生哥哥亲切的笑容,我几乎没有考虑就跟他走了,记得那是一个夏天,很炎热,我的内心也很炽烈,也充满了期待和好奇,我和明生哥哥乘农用三轮车来到一座山外面,他说:我们老家就在山的里面。我当时就傻傻地想:这里面哪有村子啊?不都是山吗?当农用三轮车开到山脚下时,才发现前面有一个山洞模样的洞口,农用小三轮颠波着进入了洞口,里面很窄很暗,大约有二百米远的光景,前面豁然开朗,别有一番天地,只见阡陌交错,蝉鸣绕耳,炊烟袅袅。一路上经过了三四个小村庄,小三轮开始沿着坑坑洼洼的盘山小道绕山而上,那时,落日的余晖啊……有着梦幻一般的美。时至今日我仍清晰记得那时的知了叫声深远脆耳,这不就是陶渊明先生笔下活生生的《桃花源记》吗?“林尽水源,得一洞口。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当时就在这一路暇思与沉醉中来到山顶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最美的相邀,最有诗意的抵达无外乎此吧?
和明生哥来到他家的时候,刚好已经快晚饭的点了,山里的家人是纯朴的,非常亲切,哥哥来了,嫂子来了,婶婶来了,伯伯来了,还有很多比我年长很多的侄子辈的大人来了,那天我才知道我的辈分极大(窃喜)。吃过晚饭,明生哥哥带我去串了好几家族人的门,我后来也不知道是住谁家了,我的床前月光皎洁,水声潺潺,星光熠熠,星辰仿佛是触手可及,手可摘星辰,大抵描述便是当时此景,窗外月光下,一排排的樱花繁盛,暗香疏影,格外地美…烙在了我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如此一隔便是数年,由于一直在外工作,便极少有闲暇去想到老家走走,然而,便如根之相连,终究有朝一日要落叶归根一般,去年老家的族人过来找父亲商量,由于老家旅游开发,镇上通知将一些影响村容村貌的老坟搬迁,我们祖上太公的坟冢也在迁移之列,让我们回去搬迁。祖坟迁移是桩大事,马虎不得。于是我们迁到义乌过来的一大家子全都动员起来了,临近冬至,我们终于启程去往老家“求雨坪”。当初陶渊明先生惊艳的山洞已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平坦的水泥路,如此,便也不再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炊烟袅袅之感,我内心不禁怅然若失:盛世所之,桃源无存…净土不复…树还是那些树,路还是有很多弯,但是少了颠波,我却多了流离之感。驱车来到村口,原来“求雨坪”是叫“虬树坪”。
酒元素 江南酒乡虬树坪“江南酒乡虬树坪”几个大字在恢宏的村口特别醒目,村口的入口处,一座酒元素的寨门设计的独具一格,酒香绵柔,扑面而来……
阳光暖暖 山水清清 酒香浓浓 亲情浓浓 时光缓缓老家的人很热情,六十多岁的长辈叔叔长,叔叔短的喊我,我又尴尬的回应:哥哥好,嫂子好!
“叔叔去我家吃饭吧,我们有得是好酒,五年陈,十年陈的高梁烧,你们下面都买不到,今天我们自家人一定要喝几杯自家酿的高梁烧”!几口浓烈而又醇厚的高梁酒下去,大家的嗓门越来越大,脸和脸贴得越来越近,喊自己大十几岁的侄子也顺溜了:叔叔敬你侄子酒,你总该干了吧?
叔叔的话敢不听吗?我先干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