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028自我升级:你为何而活?】

【028自我升级:你为何而活?】

作者: 淡定的老大 | 来源:发表于2019-01-28 23:52 被阅读0次

    【028自我升级:你为何而活?】

    不妨先思考一个问题,你为何而活?

    具体来说,到底是什么驱使着你做某事不做某事?

    当你愿意全副身心地投入某件事,发誓要把一件事做好,你真正渴求得到的是什么?

    本期,主要谈到:你全力以赴的动力源泉——外部动机/内部动机

    先解释一下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

    请回忆,当你要做一件事,或者你尝试评估自己的状态、境遇,你是怎么评估自己和要做的事儿?(例如:做事是否值得、是否面临挫败还有必要坚持投入……“我”自己的工作表现如何、别人都在XX,我要不要跟着XX……)

    在前面,咱们提到过,只要涉及到“评估”和“比较”,必然会存在一个参照物、或者参照系,而人通常有两种选择:

    1、选择外部评价体系,又名“外部动机”

    对别人的评价特别在乎,甚至会内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这样的人他们在做事情时,首先考虑的,也是别人怎么看、怎么认为。他们做事情的动力,常是为了博取别人的认可、金钱等,这可以称为“外部动机”。

    举个例子,是有些家长每次都在小孩考分排行靠前的时候给奖励、鼓励或者是分数不够高就给惩罚,得到家长奖励的好处以及回避家长给予的压力就慢慢变成了有些小孩的外部动机,而小孩子自己对学习的兴趣也因此丢失了,延伸出来的问题就是,这些人高考分数都还行,但是一到大学没人监管他,他自己是缺乏主动进取的意愿的,于是整个大学期间基本荒废,完全在各种玩乐中混了过去。(类似的例子是,小孩开始学琴、学画画、学舞蹈、围棋学的很带劲,后来家长出于善意在小孩表现拔尖的时候给予奖励,缺没想到让小孩的内在动机变成了外部动机,从单纯的喜爱变成追求奖励,一旦受挫,家长不给奖励,立马进入负向循环,最神奇的故事发展,是小孩从原本的主动想学硬是变成了苦大仇深,家长却从原本“培养孩子兴趣”变成“你不学也得给我学”)。

    再比如说,一群新进的韭菜,在做投资决策买哪只股票的时候,就是完全跟着身边人走,身边人都说哪个股票值得买,就买哪个,哪怕自己选了一个认为还可以的,但是也可能在身边人的压力下认怂,最后买和身边人一样的股票。这方面最“坑娃”的奇谈,是有人做资产配置,资产中一部分是房产,但他爹是公务员,一听身边公务员都说“炒房的人破坏民生……”、“国家要出政策打死炒房的人,房子只留一套住就好了”……这位当爹的,听到身边人都这么说,立马把他儿子挂自己名下的房子按市场价6折赶紧卖了,而且还全换成了股票……这位当爹的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为了儿子好”、“在拯救儿子”……

    2、选择内部评价体系,又名“内部动机”

    使用内部评价体系,这样的人,他们在做事情时,特别尊重自己的感觉,他觉得感觉可以、有价值、长期来看值得去做,不管有没有报酬,也不管周围人的眼光,他反之是“爷做定了”。

    对别人的评价不大在乎,他们做事情的动力,是来自于自己内心,这可以称为“内部动机”。

    比如说,有些人你发现他们在有的工作范围完全是麻烦制造机,我指的不是能力上,而是态度丧,明明他们在外人看来有这样的潜力把事儿做好,但偏偏事儿到了他们手上净出幺蛾子,最后屡屡劳驾同事救场。但奇怪的是,一旦到了另一些他们关注的领域,他们的表现得比身边大部分人都训练有素而且有职业精神,虽然他们自己也只是业余人士。

    再说说我看过的一些自媒体大号,有些大号遇到流量红利直接上天了,不了解的人以为他们只是运气好。其实不然,他们只是很早就已经开始写作,对周围人“这人花时间写博客、写微信,有啥用?”的质疑毫不在意,他们坚持下来,一写就是好多年,只是因为他们自己很享受写作和思考的过程,不管有没有收益都不那么在乎。没想到,后来遇到了自媒体的红利,还真就靠着之前远超普通人的积累顺势起飞了。

    这,就是人们最常见的两种做事和选择的动力:“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依靠内部评价体系的人,更在乎自己的看法和自己内心的感受,也可以说,能让他们做出选择的,必然是他们认为“能给自己带来好感觉”的事情,这是他们做事和为人最大的动力,在他们自己在乎的领域他们可以自然而然的花大力气把事儿做好,这往往令他们在自己关注的领域积累出远超常人的优势。

    但过于关注“内部动机”,也可能存在陷阱,你被自己的内在追求给带到沟里,走了在旁人眼中的“冤枉路”。

    比如说,都说这是个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我看自己身边人,有人哪怕坐个公交车都在关注和自己行业、岗位相关的最新信息,抽空闲时间拜访行业内的“老资历”;也有人下班后直接“葛优躺”,追剧……有意思的是,这两波人都认可这个观点:“这是个需要终身学习,竞争激烈,需要持续更新自己的时代”,相对而言,更愿意主动花时间去琢磨、研究的人更大程度的原因来自内在动力。(备注:我身边常见的情况是,并没有人会硬逼你必须做啥,工作超过及格线不求更加优秀也未必有人指责,同时也不存在特别高的物质回报奖励吸引人必定要把某事儿做好)

    依靠外部评价体系的人,更在意外界的评价,甚至会把外界给自己的指标变成自己的指标,他们更容易忽略自己的感受,自己觉得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怎么看”。

    同时,依赖外部评价体系最大的风险也呼之欲出,你依靠的是外在的标准和评判,这意味着,谁掌控、可以干涉你的“外界标准”,他也就无形之中掌控、操控了你。

    比如说,“逼婚”这件事儿,我有听闻这样的案例。某人,人已经30岁多了,被家人逼婚,闪婚,一地鸡毛后闪离了,又被逼婚……

    原来啊,这人30多了还没谈过恋爱,因为中学期间家长、老师一致宣传说“谈啥恋爱,给我滚去学习,分高了再说”,大学期间家长告诉他:“大学出来找个好工作,要考研、要读博……”……然后人就到了30岁,感情经历完全空啊比。可父母突然发现,身边的亲友在笑话,“你看那谁谁……都30多岁了,别人都成家了,他还单身……哈哈,肯定是这家人父母不行”,于是父母急了,仿佛一夜之间就改变了立场,原来让他醉心事业、醉心发展,现在是一副“你不想办法快快结婚就是犯罪、就是不孝”的架势,也不管能找个鸡还是狗了,只要脱单就成,然后这人的父母和另一家逼大龄剩女结婚父母互相看上了,两家父母在意的,只是“身边人觉得年龄大了还单身,丢人”,这一对如果只是因为外界压力结婚,你觉得他们是大概率过好日子么?。

    作为读者,请你思考一下,影响自己选择的更多是参考“外部评价体系”?还是参考了“内部评价体系”?

    你做选择是“出于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还是坚持“外界其他人的看法”?

    有这样的故事。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后,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点。 15美分还可以吧,孩子仍然高兴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最初,驱动着孩子们玩耍的是他们的内部动机——开心。但老人通过给他们发钱,成功地把他们的内部动机变成了外部动机——金钱,而金钱又控制在老人手中,所以就等于老人控制了孩子们的行为,最终,他实现了把他们赶走的目的。

    而在我们的真实生活中,太过于看重外部的意见,由外部动机和评价驱动,被人恶意利用,可能导致灾难性的损失。

    我自己副业也炒股、玩儿基金,曾从前券商的同事听闻一种割韭菜的手法,比如说某些宣称自己做贵金属炒作的无名机构,到处发广告打电话钓鱼,告诉你炒贵金属、炒外汇很容易赚钱,风险很小,开始某些有兴趣的韭菜是戒备心很强,可这些机构刚开始指导你进行前几笔操作的时候,你若是那些被割的韭菜,你会发现自己真的跟着操作赚了钱。于是你就有了兴趣,然后人家的客服开始带你参加一些线下贵金属、外汇炒作交流会,告诉你一些学习资料和给你发不少这方面的介绍、资料,你跟着一群唱好贵金属、外汇赚钱的人结伴玩儿……最后你血本无归,敢进去多少就赔多少,甚至人家机构直接关门跑路,你要诉讼,人都找不到,直到过阵子还是这群人换了个马甲公司继续骗。

    其实,这些韭菜从赚到第一笔,开始感兴趣的那一刻就已经入套了,你的下线沙龙,你看到的论坛和学习资料,包括给你指导的老师……各种托……如果更黑一点,甚至你一开始用的软件都是人家自己定制开发的模拟盘,行情完全跟号称的国际贵金属、外汇走势不一样,由于是人家定制的软件,人家甚至可以强行干涉、接管你的操作,“让”你买,“让”你买,你岂有不亏之理?

    你想想,当人选择外部评价体系的时候,谁控制着标准,也就变现控制了你。

    近期有听闻的,如:被消费主义洗脑的某些月光族,甚至是负债一族,他们身边的声音告诉他们,所谓的高人一等,就是有能力活的“精致”,生活品质比别人好的多(一个劲鼓励你消费),就是要会花钱……不好意思,我看他们仿佛只看到了一根根被商家用营销的伟力洗脑后绿油油的韭菜。(一个笑话是,有阵子沙雕年轻人迷信酵素,因为“朋友们都在用”、“专家也说好”……可惜,那只是营销人精心策划的幻觉,如果感兴趣读者可自行在微信搜一搜了解一下“酵素”是个什么鬼)

    到底是什么力量决定了你的动力之源?你从什么时候开始选择了“内部动力”/“外部动力”?

    有一种解释是,人最终是“内部评价”驱动,还是“外部力量”驱动,很大程度上源自最初和养育者的相处模式,绝大多数人参照的评价体系源自最初的养育环境和家庭。

    人们小时候,在被养育的过程中,如果养育者尊重小孩的感觉,鼓励小孩表达自己的感觉,与自身的感觉在一起,小孩会对自己的感觉有信心,认为自己的感觉是真实的、可信的,并逐步尊重自己的感觉,对自己的内在感觉和选择有信心,并不需要外部评价和别人的看法给予支撑。

    反之,如果小孩一直活在感觉被压抑,被否定和忽视的环境中,就会怀疑自己的感觉。毕竟,如果“我”的感觉和难受是对的,为什么身边的“权威力量”都说我的感觉有错呢?小孩感到困惑,因为他的感觉和周围人的反馈完全不一致,小孩开始慢慢学会忽视、压制自己的感觉,听从周围人的观点、选择听从自己的意识,主动或者被动地选择了听从外部环境的号令。

    比如说,小时候家长否定小孩的感受,小现象如,小孩子冬天说不能,都热的冒汗了,家长还是“觉得你冷”,硬逼着给你加衣服,不然甚至要揍人。再比如说,小孩子哭,家长满脑子都是“XX情况下,小孩子不应该哭”,也这么训着你……

    慢慢的,人长期忽视和屏蔽了自己的感觉,和自己的感觉分离,长期习惯与听从外界的评价,和靠周围人的反馈、指示行动,并从中获取支持,成年了更容易关注别人的感受和评价,期待别人对自己的认可,并且对别人的批判和否定异常敏感。

    这就衍生出一个问题了:如果你太在乎那些外界标准和参照体系,而这些外在标准和参照体系又是某些人出于自己的利益而建立的,你这辈子到底是在为何而活呢?

    成长和进步,始于意识到自身的某些不合理,认识现象背后的规律,顺应规律做出改善,持续迭代,自己也就一步一步活成了自己原本期望的样子。

    (阅读得到专栏——武志红心理课 有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28自我升级:你为何而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vkt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