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之后那条路就再也走不通了
成功学大家都不陌生,但你听说有几人,是因为学习了成功学获得成功的,可能这辈子也没有。
成功学大行其道,为什么没有人能通过成功学的方法,获得成功?
成功具有排他性
同一种方法同一个行业,只能有一个人成功。
我们以为成功学教的是方法,所以不断的学习成功学,像研读兵书一样,背下来每一条计谋,希望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就能大展拳脚。
实际上成功学是告诉你,当看到有人用这种方法成功的时候,就说明你再也没有机会用同样的方法再次成功了。
少数人知道的方法,才能出现奇效,一种方法没有公之于众前,只有少数人知道,通过大家未曾见过的方法,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获得巨大的收益。
当方法被公开的时候,知道的人越来越多,那么这种方法,就无法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信息差不存在了,所以你的收益也将受到影响。
这就像分蛋糕,人越少,你获得的蛋糕就会越多。当大家都知道这种方法的时候,自然分蛋糕的人也越来越多。
因为蛋糕的总量不变,所以每个人分到的蛋糕就会越来越少。最后因为每个人可以分到的蛋糕太小了,自然大家也就看不上这点利润了,于是没有人再用相同的方法。
每个行业都是先入者吃肉喝汤,后入者盘子都舔不上。
在使用成功学的时候,当你看到一种成功的方法,你要做的就是,在希望的本子上轻轻的划一道杠,表示这种方法已经行不通了。
这就像是在一片沙地上,有20块金子,当有人说找到一块,你要做的就是在总数上“-1”。因为总数有限,每一块金子被发现,就说明总量减少一块。
所以成功学不是一本学习手册,而是一本旅游手册,每一条目录都在告诉你,此路不通,于是你要做的就是继续向前,找到一条大家都没有尝试过的路。
头部效应
这样的现象,在如今互联网的时代,更为常见。
互联网产品成本低,收益高。当有一个新的产品或模式出现,迅速就有同类的商家跟进瓜分市场份额。大家比拼的速度都是论秒记的,你晚一天知道都会和之前的人相十万八千里。
在互联网行业遵循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先入者会占据绝大部分市场,而市场排名第二的和之后的商家,只有少数市场份额。排名太后面的商家,基本没有什么机会。
就是因为在互联网中存在放大效应。一个小的优势,特点,会被无限的放大。
互联网的产品有很大的用户粘稠度,用户一旦使用某家的产品,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商家可以根据用户的行为、习惯,形成更符合用户兴趣爱好的产品。
所以用户在切换产品的时候,就会面临巨大的麻烦。操作不同,使用习惯不同,数据信息重新积累,产品调性和自己不服。
所以在互联网时代,当你知道一个成功的消息时。就说明在这个领域,明星企业或独角兽公司已经出现。
因为绝大部分企业不会在自己的幼年期,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出来亮肌肉的。
那些好的点子和真正可以成功的方法,都在暗地里进行操作,蓄积能量,等待机会,积累用户量,瓜分市场份额。
当你看到他们的时候,说明他们已经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或者就是这条赛道已经形成规模,只剩下少数几家大体量的公司正在厮杀。
那个看其实是成功机会的行业,其实已经是一片红海。
所以你当你从新闻、媒体,获悉这样的消息。基本上已经说明,你没有任何机会了。
参考
虽然同样的产品和事业已经没有可能性了,但成功的产品可以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就像当膜拜和ofo在厮杀的时候,就说明共享单车这个模式是可行的。
你可以借鉴共享的模式,与你的专业、行业、产业连接。
共享单车出现巨无霸公司,而其他类型的共享产品还未明了,这就说明,你其他共享类产品上还是有机会的。
成功是用来借鉴的,不是用来照抄的。所以才会有“成功者各有不同,失败者却惊人的相似”。
幸存者效应
在成功学里存在幸存者效应。幸存者会根据自己的成功,将之前和成功有关的要素,归纳成成功的必要条件。
所以在你手里的这本成功学,并不真正意义上成功的必要条件。
每一个成功者在事前并不知道这条路可以走通。而走完这条路的时候,他并不能明说关键节点上的重要抉择。
在你面前的这本成功学,可能只是临场发挥和事后归因。
所以不要迷信成功学,有时候成功的可能只是运气,也可能是一个风口,而他正好在风口之上。
成功之路只此一次,此后再也无法用同样的方法,在同样的行业,达到同样的成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