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道弯弯(扶贫组章)
李华
丈量——致贫困村里的扶贫干部们
检查扶贫工作,我总要问那些驻村工作队的队员们:你们去过多少贫困户的家?去过哪些贫困户的家?多远?走多久?
巴南区姜家镇蔡家寺村的驻村工作队长余堂江,已经快退休的人了,他说:你看我准备的雨鞋、软底鞋,就知道我们随时都要去贫困户家走一走,不管天晴还是下雨。
双河口镇塘湾村的冉允财,是一个组织干部,“每家每户都去过了,经常去。不去咋行呢?”
二圣镇幸福村的驻村干部更是洒脱:“不去?组织上要求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我们是要去看一眼才放心。”
接龙镇马路村张杰:“不走贫困户家里去,我们的帮扶停留在村上,那还不生分啦?”他说的是“不俩生”,土语,就是不粘和的意思。我找不到这个词,就换成了生分。
还有很多驻村干部,李渝、徐静、梁正勇......他们都在田间地头转悠、在贫困户家里走访,丈量着这些山川、河流、土地和人心的距离。
“我们里离他们近一点,他们就对我们亲一分;我们走在他们家里,他们就住进我们心里。”
或许,就是这种“丈量”的方式,尺寸最精准。
我欣赏那些走在千山万壑中、行走在千家万户建卡贫困户家中的驻村工作队员。他们,每一步,都走得那么坚实,每一步,都走得那么稳妥。
有人问,为什么那么小心翼翼;为什么,那么翼翼小心。
哦,这每一步都是在丈量,贫富的距离,人心的距离。踏轻了,留不下足迹;踏重了,承受不起。
只有这样,稳稳的,妥妥的丈量,一步一步,小心翼翼。一步一步,翼翼小心,心底才踏实。
从村委会出发,到贫困户家里,最远的12里,最近的300米。三年的光景,丈量出一段心与心的距离。离得那么近,贴得那么紧。
没缺席过一天,没耽误过一个时辰。每一天,每一周,每个月,和百姓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双脚板子,丈量过一段一段的距离。
每一户的门槛都踏过,每一户的地头都去过。数过张三喂的鸡,数过李四喂的鹅;猪儿好几头,鸭娃几十只,果园好几亩,鱼塘几时下了鱼......心里头都有数,脚底下有印记。
张三的鸡爪子,李四的鸭脖子,果园的桃子李子梨子,圈里的膀子腰子蹄子......
哪天生了蛋,哪天下了崽,哪天花儿开,哪天把果摘;都记在心底,刻在脚底。
帮扶干部、驻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再多的称谓都不重要,记也记不住,说也说不明白。但是,一个使命牢记在心底:消除贫困,缩短距离,共同致富,一个不缺。
世上的路,千万条,条条道路通罗马,条条大路通北京。脱贫路,好崎岖;致富路,好绮丽。每一步,靠脚板丈量:一步一步,踏踏实实;一步一步,真真切切;一家一户,整整齐齐。齐步迈向,小康行列!
网红——致消费扶贫直播带货的主播们
侯玉玲、刘贤科......所有消费扶贫直播带货的主播们,似乎在一夜之间,你们就红了。红得像黄金林的金丝皇菊,明亮而耀眼,清澈而纯净,干净而纯粹。你们,没有走上时尚的T台,但是,你们走在了消费扶贫的舞台,这个舞台,更加的宽广、豪迈、阔绰、气派。
定心苑的茶树,迎着霜期包裹成一枚心蕊,白象山沸腾起来。一盏银针,刺破天明拂晓,一盏定心,安定客旅羁绊之心。你们,融入热闹的氤氲茶汤、静静地留下一抹淡雅的乡土情怀。定心,人自远;茶清,情更浓。
云纂山的樱桃、香桃,花开的浓烈,果香的挑逗,丝毫不掩饰作为一种时尚,近郊山村的情趣。你们,把折断枝头的情绪渲染,这花、这果,不亲一亲、闻一闻、舔一舔,那一定是遗憾。
双寨山的多情,圣灯山的奇绝,明月山的延绵,桃子沟的深情,掩映在群山中的隐秘、深远、多情和浪漫,都被你宣泄出一丝不挂般的透视。巴人擅歌舞,热情似火般的浓烈,你们,一点也不贪懒,骨子里藏着这股劲儿,把这山、这河、这水,浪得花枝烂漫。
其实,说起他们,你应该隐晦一些、再隐晦一些。不管多帅的小伙、多美的姑娘,都应该有一些收敛,含蓄一点。
比如,探寻石滩梯田,不在乎多邀约一些驴友;麒麟花海,也适合邀朋唤友一起呐喊,那种激情澎湃的绮丽。但是,约会深山,比如十一居,就适合三三两两,或者一小撮人。享受那番闲情,一定是淡淡的心情,淡淡的友情,淡淡的深情。不适合吆喝,不适合狂欢,也不适合闹腾。
静,是一种格外的美丽,有一种独有的魅力。
当然,像深林人家、七彩森林、多彩植物园、五洲园、天台花谷,这些网红打卡的地方,人来人往是他们的标准程式,佛影峡、龙浒峡、如来谷,这些玩水的地儿,也少不了人海涌堂,闹热中更激情、碰撞中更有力量。
一朵花有一朵花的绮丽。天坪山梨花、樱花、格桑花、绣球花、油菜花、蝴蝶花......不管是果的孕育,还是夏的无尽,或者铃铛响山野,一串蓝,勾魂慑魄。
乡村印象,梅花山色彩斑斓;桃花岛、中坝岛绿草茵茵;东温泉、南温泉,迷雾弥漫;樵坪山、寨子山,山山水连。
一把米,有一把米的清香;一枚果,有一枚果的酸甜,天坪山高山梨、石龙脆李子、仙池仙桃、五布红橙、接龙蜜柚,百胜樱桃、普丰葡萄、顶山蓝莓、巴廉寺猕猴桃......就像酸酸甜甜的人生,酸酸甜甜的日子;月亮湾,万亩渔村,一条鱼,有一锅鱼的酥香。
就这样,你们,带着他们走上抖音、直播间、荧屏,你把繁花后面的农舍、村庄,农夫和他们家墙上,孩子们的奖状,也带出了大山、带出了乡村,带到了更加宽广的舞台上。
是你,带货的主播,带火了这片土地,带火了这里的乡村。
滋润——致保障农村安全用水的人们
一滴水,有一滴水的滋润。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我走到巴南区接龙镇荷花村建卡贫困户赖曦家里深刻起来的。
父亲车祸离世,是这个家庭的不幸。母亲娘家还有外公、外婆,以及生活不能自理的舅公。母亲和他们相依为命,嫁给了父亲,依然住在娘家里。所以,就算父亲走了,母亲也不能离开娘家来照顾自己和妹妹。
这个干涸的家啊!伤痕累累。取水点要穿过一片高高的山林,在遥远的山里,这一路,布满荆棘。脚步不稳的孩儿,一挑水也吃不成,只能一壶一壶的背。邻居有劳力,也逃不出没水喝的厄运。
一滴水,在这里多么可贵。
它比赖曦读大学的学费贵,比赖曦和妹妹学校里的生活费贵;它比外公外婆和舅公的医药费都要贵。妈妈背得动生病的外公外婆、背得动完全不能自理的舅公,学费、生活费、医药费、护理费......国家扶贫政策照拂,母亲坚韧顽强,都能解决。
但是,妈妈背不动这沉重的大山,背不动比金子还贵的一壶水。
向家坪玉岩沟的水啊,那清沥沥、甜津津的水啊。隔着沟沟壑壑,穿过3公里蜿蜒山路,延伸3000米深情,在赤日炎炎中、在如沐春风里,流进了赖曦家的老房子,也流进了附近贫困户和村民的水缸里。我站在烈日下,喝一口清沥沥、甜津津的水,采访赖曦的妈妈。
“为我们几户人,投入八万多啊——”说起这股水,赖曦的妈妈忍不住眼泪,“只有共产党,才做这种‘赔本’的事情。”
她这句话一出口,我突然心眼里哽咽了,那丝甜,和着赖曦妈妈曾经的酸疼喷薄着涌动起来。我又舀一瓢水递给她:“你也喝一口吧。这水甜。”
她端过水瓢,别过头去:“这水,不容易啊。好几里路呢。”
是啊,这水,虽然只解决几户人家,但是却是爬山涉水、翻山越岭过来的。
巴南区水利局在全区大面积集中供水的基础上,对19000户像赖曦这样的家庭,采取分散供水方式解决,“不能让任何一个家庭吃不上干净卫生的安全水。”我对善于言谈的潘局这句话,丝毫也不怀疑。我相信,他们说得到,也做得妥帖。
“吃不愁穿不愁,就是吃水贵如油。”民谚中的景象不复存在,接龙镇青山村骑龙穴社的刘洪东,一口35米的深井,管道200多米,安装了抽水泵1台,国家补助了4000多。他说:“这个饮水工程,真是滋润人心。”
滋润,走进脱贫攻坚第一线,听过很多感恩的话,但是这个词,让我觉得分外亲切。
风景——致礼乡村振兴的先行者
我是一个天生的“耍家”。喜欢自然,喜欢那些花花草草,喜欢长成林的齐刷刷的庄稼、禾苗。是的,那些山林、原野、自然、花草、树木、庄稼,植物、动物......总能让我遐想。
我喜欢风景,喜欢来自劳动和创造的风景。当我有幸作为一个写作者的时候,我觉得作家就该有使命,除了解构社会的良心之外,还应该是眼睛。看得见所有美好的事物,正义、正气、正直之外,还看得见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谐的自然、美丽的风光、勤劳的人们,还有.....这些都是风景。
很多人问我,“华姐,你们农委在扶贫中的主体作用是什么?不说扶贫办的事儿哈。”
“风景。产业是最好的风景。我们主任说的。”我回答这些作家朋友们的提问,总是很有底气。我带着他们走进巴南,走进我们的扶贫产业、扶贫车间、扶贫项目。看我们的农村发展变化、看扶贫产业怎样助力脱贫攻坚,建卡贫困户怎样在发展中脱贫致富。
左鹏是巴南区扶贫办主任,更是农业农村委主任。他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产业是最美的风景、就业是最好的福利。”
“我们的贫困户聚在一起,可以比谁家的娃儿读书好,谁家的技术硬。但是我们不能让他们比谁吃的低保多!我们要比谁家挣钱多、谁家庄稼好、谁家院子美。‘两不愁三保障’是脱贫攻坚的措施,不是目标。我们的目标是收入达标、是乡村振兴。”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重庆市巴南区脱贫攻坚战役中,创造了一处又一处美丽的风景。
双河口镇塘湾村,1000亩梨园,迎来了八方游客和食客;东温泉镇黄金林村,桃园、梨园,金丝皇菊,每一季有每一季的风景;接龙镇马路村、自力村,“柚”惑不断,陈开容、於梅,扶贫产业和扶贫车间风生水起;安澜镇金澜春天,春色嫣然,众筹平台打开了扶贫带动新模式;姜家镇蔡家寺的“黑黑黑”,黑玉米、黑米、黑豆、紫薯;重茶集团白象山万亩茶园,两次,共和国分管农业的副总理走过、看过、赞过;才有了刘昌元1300亩代种粮田、顺友农业专业合作社2000亩沃野粮田;才有了石滩镇麒麟花海、一品街道云燕花语......数不胜数、目不暇接,每一次带领市内外区内外的文友、笔友、学友;作家、玩家、耍家,走过这些山山水水,他们都不由得点赞:产业,是最美的风景!
我更欣赏风景背后的思索:如何把田园变成花园、果园;如何把农情变成风物、风景;如何从规划、建设、实施、管理的科学性、预见性、条理性、专业性着手,把山川河流按照四季风情打扮得如此靓丽多姿、端庄贤淑、秀外慧中。每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每一个农业干部、每一个农民,都堪称园丁!他们,创造了这如诗如画的美、这山川烂漫的美、这风情万种的美。
福利——致就业服务的人们
我是在2018年的年终目标考核中,万小华局长反复讲就业局在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助力脱贫攻坚中的思路、措施、办法,我才深刻了解了就业局在脱贫攻坚战役中,以提升劳动者素质为基础,以促进就业扶贫为目标的“攻坚战术”,就像他们的“雪中炭火”工程,悄无声息地潜入了千家万户。这与左鹏“就业是最好的福利”不谋而合。
今年以来,我先后入户走访了264户建卡贫困户。每次下村之前,我都设计了一张表格,填写一些基本信息,采集一些基础数据。我发现,这264户对象中,家庭收入主要来源是务工收入的,高达187户,低保收入的有21户,家庭非农经营收入的5户,从事农业产业的16户。
从三两个月的零星短工、到比较固定的外出务工;从苦力到技术工种,从一般工人到技术岗位,每每看见他们脸上的笑容,问到收入的时候,下意识摸一摸荷包的动作,我都很欣慰:这些年实施的就业扶贫政策,不管是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还是雨露计划的实施,为大批的农村青中年劳动力找到了出路,多少农村贫困家庭因此摆脱困境。
让我最感动是界石镇一个叫任家才的老人,孩子残障。很多家庭遇到这种情况,都是一筹莫展,万分着急。可是,这个老人心底着急,脸上不露。他不伸手要,也不等不靠,总是教育孩子自食其力。他说:“我不希望孩子是一个废人。政策再好,不如自己自食其力。双手创造的财富最可贵;自己学会生存最可贵。”
于是,老人不厌其烦地教孩子从简单的自理能力开始锻炼、学习。不但锻炼体能,还锻炼身体的协调能力、动手能力,不但自己吃饭、穿衣、走路,还参与简单的劳动。
“老人太伟大了,父爱如山,任家才对娃儿的那种爱,比山还沉重。他不但逼着孩子进工厂,到厂里去打工,还陪着孩子上班,目的就是锻炼孩子生存的能力。”村党委书记张定华说起这个“狠心”的父亲,眼泪花花的。
是啊,我听过陪学、陪读、陪练,但是,是第一次听说“陪上班”、“陪打工”的。
“孩子知道钱能买东西。吃的、穿的、用的。他拿到自己挣的钱,高兴惨了。”坐在任家才家干净整洁的地坝头,也说不上十分简陋的屋前,桌子抹得真的干净,看得见木纹。
我来的时候去厕所看了一眼,干干净净的,自来水也还清沥,厨房的灶台很清爽;柴火码的还算整齐。冰箱里吃剩的回锅肉,还有一点鸡蛋。看来平时的生活也还可以。头天下了点雨,晾晒的衣服还在旁边的屋子里挂着,颜色朴素,但是成色也还可以。
“不愁吃、不愁穿舍?”
“啥都不愁,生活比脱贫前好多了。政策好,照顾了我们方方面面。关键是把儿子送到爱心企业去了。这正是雪中送炭。儿子能自食其力,比啥子都好。我谢谢穆丽,谢谢大老板,谢谢党和政府。”或许,有的人觉得这种双手拱戴的拱手礼有些老旧,但是,我看到了一颗父亲真诚的感恩之心。
就业是最好的福利,到这会儿,我完全懂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