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教后反思
《诫子书》是七年级学生本学期学的第三篇文言文了。七年级学生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认知,小学阶段的古诗文学习以读背、记忆为基础,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则要在读背的基础上,上升到分析理解的层面了。
教学本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导入环节,我从学生耳熟能详的作者——诸葛亮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谈到诸葛亮,学生就热闹起来了,尤其是男同学,他们对历史,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比女生更感兴趣,更熟悉。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谈谈你心目中的诸葛亮。"同学们纷纷打开了话匣子,有的说诸葛亮是个人才,刘备的三顾茅庐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有的说诸葛亮聪明机智,从草船借箭、空城计等可以说明;有的说诸葛亮是个忠臣,刘备死后他依然对扶不起的阿斗忠心耿耿,而不篡位;等等。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倍感欣慰,说明同学们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
感知课文环节,读懂诸葛亮的殷殷期盼。我主要培养学生诵读、快速背诵的能力。学生自由读,听视频朗诵并跟读。在正字音、划朗读节奏后,请学生单独朗读,老师指导并示范朗读,最后全班朗读。准确的朗读课文有助于理解文本内容。我还这样设计,在课文前,加上诸葛瞻的称谓"瞻儿",让学生扮演诸葛亮,以诸葛亮的身份和口吻把这封家书口述给诸葛瞻听,比一比谁更能读出诸葛亮对儿子的厚望。在三个学生的朗读里,都以失败告终。最后我要求以聊天式的当时来说出来,而不是读出来,以面对面的形式说出来而不是读出来,在老师的示范引导下,学生的朗读有了进步,对课文学习的兴趣也更浓了。在学会正确朗读后,我才要求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和工具书《文言文全解》准确理解文意,把握文义。
领悟内涵环节,品味诸葛亮的殷切之心。我在把文章变形的基础上,设计一个主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儿子诸葛瞻的殷殷期望。
课文变形: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设计一个主问题:诸葛亮希望诸葛瞻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回答句式:从"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希望诸葛瞻_______________。
课文变形设计的意图是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掌握文本的层级和内涵。主问题设计的意图是为了减少老师无效的絮絮叨叨,增加学生课堂的思考时间和增强学生的课堂思考力,改变一向的老师输出,学生机械地接受的低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此环节给了八分钟学生思考并写在练习本上,然后再找一部分学生展示、交流他们的学习成果。在此环节,我还要引导学生依据文本,正确理解"淡泊""致远""淫慢""励精""险躁""治性"等重点词语。学生的发言虽不甚完美,但他们想说、敢说、有话说了,这是语文课上最精彩的一幕了吧。
学了本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堂作业,要求十分钟完成。
作业设计:给诸葛亮写一封回信。请以诸葛瞻的身份和语气给诸葛亮写一封回信。字数不限。
以下是部分学生的作业:
《诫子书》教后反思 《诫子书》教后反思 《诫子书》教后反思 《诫子书》教后反思课后及时展示学生的作业成果,学生们看着自己的或同学的作品,又再次热闹起来了。在展示中,我分别指出了他们作业的优点及不足,相信他们日后的学习更有兴趣,更有信心,审题也更细心。
教完这一课,我自己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度性,才忽然发觉,我没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句式的变化,学习通过句式变化来正反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若这一课我做到了这一点,那么这一课的学习才算得上跟深度阅读沾上了边吧。这是我以后的教学需要努力的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