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简单的 Flask 示例开始。
from flask import Flask, request
app = Flask(__name__)
@app.route('/')
def index():
print(request.headers)
return 'Hello World!'
if __name__ == '__main__':
app.run()
调试程序,在客户端输入 http://localhost:5000,浏览器显示 Hello World,在 IDE 中显示了请求头的信息。看起来,request 对象像一个全局变量,导入后就可以直接使用。那么,我们将代码变一个位置:
if __name__ == '__main__':
print(request.headers)
app.run()
这个时候,程序出错了,抛出如下面所示的异常:
RuntimeError: Working outside of request context.
意思是 request 不在 context 之中。为什么在视图函数中可以直接使用 request,而在 app.run() 代码之前就不行呢?这就引出了一个请求上下文 (request context) 的概念。我们知道,web 程序启动后,在同一时间,可能来自多个客户端的请求,这些请求是不同的,有着各自不同的请求报文。服务器对来自不同客户端的请求,必须能够单独进行处理,互不干扰。Flask 用请求上下文 (request context) 来实现对来自不同客户端的请求能独立处理,又让开发人员在编写代码的时候,request 像一个全局变量。
那么,这个 request 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在导入后就可以直接使用?本文将从代码的角度,对 Flask 背后的机制进行剖析。结合在 PyCharm 中对代码的调试和 Flask 源代码功能进行讲解。在 app.run() 语句打一个断点:
调试到该语句,变量区域显示 request 是一个 LocalProxy
对象,此时 request 的状态为 unbound,并没有跟实际来自客户端的请求绑定。
接着按 F8,我们看到,Flask 已经启动,等待客户端请求。先来看看截止这个阶段与 request 相关的代码。从 from flask import request
语句跳转到源代码。代码位于 globals.py 文件中,主要的代码如下:
# context locals
_request_ctx_stack = LocalStack()
_app_ctx_stack = LocalStack()
current_app = LocalProxy(_find_app)
request = LocalProxy(partial(_lookup_req_object, "request"))
session = LocalProxy(partial(_lookup_req_object, "session"))
g = LocalProxy(partial(_lookup_app_object, "g"))
因为有 import 语句,所以 globals.py 的代码被加载,request 被实例化。
接下来我们看看 app.run()
做了什么。如果调试该代码,就进入 Flask 类的 run()
方法。去掉 run()
方法无关的代码,该方法可以简化为:
def run(self, host=None, port=None, debug=None, load_dotenv=True, **options):
# 去掉无关代码
# ...
run_simple(host, port, self, **options)
这个 run_simple
方法是 werkzeug.serving
模块提供的方法,作用是启动一个服务器。我们可以自己写一段简单代码来体验一下 werkzeug 实现的这个简单服务器:
from werkzeug.wrappers import Response, Request
from werkzeug.serving import run_simple
@Request.application
def simple_app(req):
return Response("Hello from werkzeug!")
run_simple(hostname="127.0.0.1", port=9000, application=simple_app)
Flask 的代码复杂得多,但机制相同。
接下来,看看 Flask 如何处理来自客户端的请求。当客户端发起请求后,web server 将请求转交给后端 Flask application,此时就调用 Flask 的 __call__()
方法。Flask __call__()
方法的代码如下:
def __call__(self, environ, start_response):
return self.wsgi_app(environ, start_response)
所以,对来自客户端的请求,会自动调用 __call__()
方法,启动 wsgi_app。下面的代码是 request 机制的核心:
def wsgi_app(self, environ, start_response):
ctx = self.request_context(environ)
error = None
try:
try:
ctx.push()
response = self.full_dispatch_request()
except Exception as e:
error = e
response = self.handle_exception(e)
except: # noqa: B001
error = sys.exc_info()[1]
raise
return response(environ, start_response)
finally:
if self.should_ignore_error(error):
error = None
ctx.auto_pop(error)
与 request 相关的有两句代码:
ctx = self.request_context(environ) # 创建RequestContext实例,其中包含request
ctx.push() # RequestContext对象入栈
通过查看代码和调试的方式,运行机制不难理解。首先,request_context
是一个函数,返回 RequestContext
:
def request_context(self, environ):
return RequestContext(self, environ)
RequestContext
类的 __init__()
方法根据 environ (环境变量) 构建请求。__enter__
和 __exit__
方法实现了上下文管理。如果不关注更细节东西,至此基本基本可以理解请求的机制。
class RequestContext(object):
def __init__(self, app, environ, request=None, session=None):
self.app = app
if request is None:
request = app.request_class(environ)
self.request = request
# 其他代码略
request_class 声明在 Flask app.py 代码中,其实就是 werkzeug.wrappers.Request
。
总结:Flask 通过请求上下文,自动管理每个 HTTP 请求的生命周期。当接收到客户端的请求,创建一个新的 request 对象,包含请求报文信息。当请求结束时,自动销毁请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