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其明确的形态,但其实都是由各种各样的习惯构成的。我们每天早晨起来做的第一件事,坐到办公室最开始做的事,下班回家后做的第一件事。这些看似普通而平凡的行为最终组成了我们生活的全部。周末的时间是在家卧床还是浇花看书,也许我们都以为是随着心情,其实是随着习惯。想要获得更好的生活,让自己更加愉悦自己,那我们就需要了解自己的习惯,从而改变自己的习惯,让习惯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
习惯不仅是个人习惯,还有组织习惯和社会习惯,层层叠进,更有不同。
—— 个人习惯 ——
1、习惯是什么
研究发现,即便有些人记不住自己的年龄或者几乎什么都记不住,但身上依然会出现看上去复杂得不可思议的各种习惯,你会意识到,所有人每天都在依赖相似的神经过程生活。很多选择,看似是理想思考,但实际上是我们几乎没有注意到或不能理解的欲望在发挥着影响。这也就足以说明习惯对我们生活的巨大影响,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做着不同的选择。那习惯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运作的呢?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从人体解剖学出发,我们的大脑深处,靠近脑干,也就是脊柱和大脑结合的位置,这里有着更老、更原始的结构,它们控制着我们的自动行为,比如呼吸和吞咽。大脑的中心是一个高尔夫球大小的组织块,这个组织块玉鱼类、爬行动物或哺乳动物的脑部一样,这就是基底核。基底核实回忆行为模式以及依次行动的核心,换言之,基底核甚至在大脑其他部分沉睡时都在存储生物的习惯。它是某些固定的行为模式存储在基底核,一旦固定行为模式中的某些行动开始,就是触发整个固定行为模式。例如:老鼠迷宫实验,研究人员将老鼠放在T形的迷宫中,并在另一端摆了一块巧克力。迷宫的结构是让老鼠待在隔板之后,前面的隔板打开会有很大的咔嚓声。开始时,隔板打开,老鼠会在走廊里游荡一阵,随着走了几百次后,老鼠穿越迷宫的速度越来越快,最终形成了跑直线、左转、吃巧克力的行为模式。刚开始时,老鼠的大脑工作很卖力,随后会越来越少,直到没什么活动。整个过程就是习惯形成的基础。
将上述过程拆解开来可分为三个步骤形成的回路。第一步,存在着一个暗示,能让大脑进入某种自动行为模式,并决定使用哪种习惯,就如隔板打开的咔嚓声。第二步,存在一个惯常行为,这可以是身体、思维或情感方面的。例如老鼠穿越迷宫。第三步则是奖赏,能让你的大脑辨别出是否应该记下这个回路。例如老鼠得到巧克力。
习惯真的那么难以改变吗?2、如何创建习惯
既然了解了习惯是如何运作和形成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自我创建自己的习惯或如何引导别人创建习惯了。先来看个有趣的例子。
在19世纪初人们还没有刷牙的习惯,只有7%的美国人在药箱中备有一管牙膏。那刷牙这一习惯是如何形成的呢?而且是大规模形成的呢?这还得得益于商业营销。当时发现了一种被称为“百速得”的牙膏,为了让此牙膏大卖,当时的营销弄潮儿霍普金斯巧妙地运用了特定的暗示和奖励机制,让牙膏变得大卖,让刷牙成为每天必不可少的事。那么,他到底是怎么做的呢?
他激发了一种消费欲望,让暗示和奖励的机制产生了效果,也这是种欲望,驱动着习惯回路。他将牙膏宣传为美丽的缔造者,可用来对付牙齿上的垢膜。只要刷刷牙就能变得美丽的笑容,拥有漂亮的牙齿。暗示(牙齿上的垢膜)—行动(用牙膏刷牙)—奖励(漂亮的牙齿,美丽的笑容,或者更加自信),这一习惯回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固定的行为模式,简单有效。看,我们的习惯就是如此容易形成。根据两条基本规律,成千上万的习惯被创造了出来:找到一种简单又明显的暗示,在清楚地说明有哪些奖赏。从此规律,我们可引发宝洁是如何让我们养成“用沐浴露洗澡”的习惯的。
然而,习惯形成后,是什么让它如此根深蒂固的呢?科学家们又开始进行试验。试验表明,除此之外,还有一样东西至关重要,就是“渴求”。习惯的产生包括:把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拼在一起,然后培养一种渴求来驱动这一回路。在一个猴子试验的中,科学家们发现,一旦习惯形成后,大脑就会开始出现某种习惯出现的奖赏产生预期,而这种预期就是“渴求”,渴求习惯最后一步奖赏的出现。当奖赏没有出现时,我们会失望,可能会慢慢改变这一习惯回路(或者说已经不是习惯回路,因为回路的最后一环已经改变)。但当奖赏一直出现时就会更加巩固这一习惯回路。暗示和特定的奖赏关联起来,大脑中就会出现潜意识的渴求,让习惯回路继续运转。
明白了习惯形成的模式,我们就可以自我创建自己的习惯或如何引导别人创建习惯了,那就是找到暗示—行动——奖赏。例如,将洗澡作为一个仪式感的事情,洗完澡后就可以看书或做事,得到的奖赏就是内心的愉悦感或者给自己买一样想买的东西,将洗澡—看书—奖赏(想买的东西)形成习惯回路,并在内心找到其驱动渴求(价值观),想要变得更加优秀的你,就不怕自己懒惰拖延啦。
3、如何改变旧习惯
古人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也就是说习惯一旦形成,很不容易改变。既然我们了解了习惯是如何形成的,那改变是否也成为可能,而且并不那么困哪呢?我们还是来看个例子。
一个39岁的酒鬼比尔威尔逊戒酒后创办了世界上最大、最知名的能成功帮助人改变习惯的组织。这个组织是怎么做到的呢?该组织让酗酒者用了同样的暗示,而且得到同样的奖赏,但改变了其中的惯常行为。但是要改变旧习惯,必须处理掉旧的渴求感—保留以前同样的暗示和奖赏,通过插入新的惯常行为来满足这种渴求。那么找到旧的渴求感成为改变习惯的核心关键点。例如酗酒者之所以想喝酒,是因为酒能让他们逃避现实,放松心情,那我们就寻找另一种更为健康的行为方式来代替喝酒。比如戒酒互助会建立的一种集会和陪伴制度,尽力向他们提供和周五狂欢派对同等的能逃避现实、分散注意力和发泄精神的环境。暗示和奖励并没改变,但是行为方式改变了,而此等行为方式能得到同样的奖赏,从而形成新的习惯。
但是,我们同样会发现有些人在改变习惯一段时间后又回到老习惯,例如戒烟后的人重新开始戒烟,如何让习惯持续下去?这就要引申到“信仰”或者说价值观了。如果我们只是习惯替代法保持习惯的运作,当替代的行为模式不能达到奖赏的作用,或者发生重大事件时,就会出现回到老习惯的可能。然而当我们形成某种“信仰”或改变某些“价值观”后,会发现习惯会更加持久,因为在你的内心深处,你坚信这种习惯是正确的。如何形成某种“信仰”或改变某些“价值观”呢?团队会帮个大忙,当你和一个群体一起努力时,改变的成功性会大大提升。信仰也是必要的,而且它是在群体中培养出来的,即使群体只有两个人,结果也是一样。
要改变习惯,我们需要留住旧习惯回路中的暗示,提供旧习惯回路中的奖励,但要插入一个新的惯常行为,并形成某种“信仰”或“价值观”。 当个人习惯改变时,我们的个人生活随之改变,公司、组织和整个社群都会随之改变。
—— 组织习惯 ——
美国著名的美铝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铝业公司之一,它的正在强大不是其发明了一套熔融铝金属的工序,而是一个组织习惯的养成。什么样的习惯可以让一个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铝业公司之一,而这个习惯的缔造者就是保罗奥尼尔,美铝公司在其就职期间,公司每年的净收益是他上任前的5倍,股票市值达到了270亿美元。
这个习惯就是—“安全”。从上任开始,奥尼尔就不断培养大家的安全习惯,竭力做到“零工伤”。别看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安全习惯,却引发了一系列习惯的改变。从“安全”这个核心习惯开始,不断有其他习惯得以改变,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是这样。而各类习惯的养成成了惯例,惯例在时间的孕育中成为文化,积淀由此而来。
从上述案例中引出核心习惯的重要性,那如何寻找核心习惯?就要从了解核心习惯开始。核心习惯能为人提供学术文献中所称的“小成功”,“小成功”就是习惯回路中的奖赏,当奖赏不断出现,习惯回路就更加牢靠。而这些习惯回路通过建设新的结构以利于其他习惯的形成,并在变化扩散之处建立起某些文化。最好的例子莫过于运动。当我们在开始运动后,或形成运动的习惯后,我们会发现自己的睡眠更加好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吃饭更加有节制了,这可不是运动带来的好处,而是因为运动这个习惯引发了其他习惯的改变,从而让我们觉得整个生活都在改变,这就是核心习惯,以及核心习惯带来的价值。
“小成功”是细微优势稳定运用,一旦一个小成功完成了,就会推动下一个小成功的出现。这句话完美地阐释了“优秀是一种习惯”。
那怎么培养核心习惯呢?首先找到“小成功”—习惯回路中的奖赏,杰出的组织心理学家卡尔韦克说道:“小成功并不会以整齐、直接、连续的形式出现,不会每一步都让你确切地感到自己在靠近设定好的目标。更常见的是,小成功零散分布,就像那些微型实验一样,测试关于阻力和机会的深层理论,并发掘出情况有变之前未被察觉的资源和障碍。”经过一系列的实验,我们发现,最好就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小成功上,并用它们来激发精神。也就是说,当你做到了一件事情,获得了奖赏—“小成功”,那么我们就将注意力集中在小成功上,继续用同样的行为模式,虽然是不同的行为内容来再次获得奖赏,从而形成习惯回路。例如,我们在读书时,高一利用提升自觉性来获得成绩上的提升,当养成习惯后,在高二、高三甚至以后的人生不同阶段,都可将这一习惯回路调出来,同样的暗示,同样的行为模式(不同的行为内容),得到同样的奖赏。
其次,建立能融入新价值观的文化。如个人习惯中最后所说,最终要彻底养成习惯还需要更高层次的东西,那就是“信仰”或“价值观”。组织习惯同理,习惯一旦冠以“信仰”之名便根深蒂固了。例如一个企业拥有能融入新价值观的文化,改变成为必然,而要改变核心习惯、培养一种核心习惯也就不那么困难了。因此建立能融入新价值观的文化对培养核心习惯也至关重要。
—— 社会习惯 ——
1955年爆发的蒙哥马利公交车抵制事件持续了一年左右,该运动展现了非裔美国人以及支持民权运动的其他美国人的反抗种族隔离与社会不平等的决心与毅力。蒙哥马利巴士抵制运动最终促使1956年美国最高法院作出裁决,裁定蒙哥马利市的公交种族隔离法违宪。那这个运动是怎么发生的呢?为何可自觉持续如此长的时间呢?社会习惯就是其中的根本原因。我们来看看运动的三个过程:
运动的起因是友情或者亲密的熟人之间牢固的联系所形成的社会习惯;
运动的发展在于群体的习惯,以及社区与党派之间脆弱的联系;
运动的持续在于运动领袖让参与者形成了新的习惯,树立了新的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
通常来说,只有当以上三个过程都满足之后,一个运动才能自我推进并达到临界状态。罗莎帕克斯拒绝给白人让座必然会导致她最终被捕的结果,然而社会习惯,让这一个必然的结果爆发出一场革命运动。我们从运动的三个过程来揭示这次运动的始终。
罗莎帕克斯是一名人缘极佳的黑人,朋友众多并拥有较好的口碑,因此运动的开始是由于友情或者亲密的熟人之间牢固的联系,是友谊形成的社会习惯起了作用。通俗地说就是因为义气,聚集了最开始运动的一批人。接着运动的发展是由于周围人积极参与所带来的压力,是受社区之间这种“弱联系的力量”的影响,让大家都不得不参与其中,否则是会担心自己被所在社群边缘化。最后,运动的持续在于这场运动让树立了新的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也就是个人习惯和组织习惯所述的“信仰”,当这场运动给大家树立了一种“信仰”或“价值观”时,习惯就是形成自发的、无意识的,从而带动运动的持续。
关于社会习惯、团队行为,在《乌合之众》这本群体心理学书籍中有更加详细的描述,可自行阅读深入学习。
习惯的力量是强大,因为它是我们生活的一个集成,它影响着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从个人习惯到组织习惯再到社会习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习惯是可以被刻意养成和改变的,我们再将其归纳:找到惯常行为—用各种奖赏进行试验—将暗示隔离出来—制订计划。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核心习惯,并不断影响和改变自己的其他习惯。我们的生活看似是由自己支配的,其实是由自身的习惯支配着,想要成为想象中的自己,就从改变我们的习惯开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