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都有一种从众心理,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读书时,我们习惯做笔记,因为我们从小到大都是受这样的教育长大的,我们习惯于按照老师或者家长的要求去做,却不去问为什么,或者说,别问为什么,你记住就可以了,这是我们得到的回复。
那我们做了笔记之后呢?该做什么?没有人告诉我们,我们自己也懒得去问,因为我读书做笔记这个行为就是“勤奋”,至于之后,有几个人还记得看看你做过的笔记?
记忆的形成就是不断的重复。
那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做笔记呢?因为你读书看见的内容,思考的想法,一时半刻记不住,所以需要用文字记录下来,以后再复习的时候便于总结和修改。
很多人读书都是划一划自己喜欢或者有感想的句子,然后说两句自己的感想,等到把这本书翻到末尾,有计划一点的会画个思维导图,总结一下学到了什么,更多人就是认为自己完成了任务,从此以后再也没打开过这本书。
鲁巴金说:“ 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经典书籍是值得反复读的,我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囫囵吞枣的提高数量,平息内心的焦虑,善读可以医愚,改善自己的行为方式,实现成长的目的。
我们谈读书,都是谈读书的方法,那么反过来想想,读书有哪些误区呢?
Ⅰ.重复总结
高级的知识体系需要一个人不断地摸索总结,甚至直接为其内容做出贡献,才能逐渐掌握。这是因为真正的知识是分层的。你必须完全理解基础的一层,才能谈得上去看懂上面的一层。如果你没学过微积分,就算有人把人类历史上广义相对论的全部文本摆在你面前也没用。知识,不能仅仅机械地“存”在你的脑子里,而必须以一种个性化构“长”在你的脑子里。通过个人笔记本来不断总结自己个性化的理解,恰恰可以帮助们“长”知识。
知识并不只是你看过它,给它分类贴标签丢在有道云笔记里面就行了,你要自己去重复的看,重复的思考,总结,形成你自己的理解,然后输出,只有先深刻理解了底层逻辑,才有可能跨界思考。
Ⅱ.背诵
古典老师曾经在《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里面说过,网络的高速发展让获取信息变得容易,各种信息交杂,提倡我们学会运用搜索能力和联机能力,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他对几十年前的背诵能力并不推崇,觉得效率太低,我曾经也是那样认为,可如今我认为,虽然不是要你把学过的东西都背诵下来,但是有些东西你是必须得先背诵下来,才能更好的往上走,那些深刻的底层逻辑,基本思想并不是你把它分类存在手机里面就可以的,它在手机里面,不是在你的脑子里,你没有对他们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它们就不会形成你知识的基层。就像英语一样,你不死记硬背把单词背下来,难道老师没次讲课你都查字典吗?你不把数学公式背下来,怎么做题?怎么去融会贯通这些知识点?所以,那些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础方面,你一定要先背下来,再去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处理,你的知识框架的地基一定要打牢。只有如此,当你遇到更难理解的东西,才会有能力运用你的知识框架,而不是浮在表面。
Ⅲ.运用模型
“你必须知道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并经常使用它们——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几种。大多数人都只使用学过的一个学科的思维模型,比如说经济学,试图用一种方法来解决所有问题。你知道谚语是怎么说的:‘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世界就像一颗钉子。’这是处理问题的一种笨办法。”
这段话是查理.芒格先生说的,并且他也是那样做的。
对我们普通人来讲,我们无法在段时间内学到所有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但我想说的是,我们可以先努力在一方面做出成就,再打通壁垒,链接其他方面。
近几年,网络上特别流行的一个词叫“斜杠青年”,什么意思呢?就是同时拿好几份工资,在不同的领域做出成就的人,我们羡慕,不断的有人想模仿斜杠青年,于是同时开始学很多东西,但是很多人最后的结果是,什么都都懂一点,又什么都不精通。这是很遗憾的一件事,所以,如果我们想拿两份,甚至更多份的工资,不如先把眼前的事做到你能做到的极致,在生活有了保障后,再去发展你的副业。更何况,我们羡慕斜杠青年,更多的是抱着侥幸的心理:他的副业这么赚钱!他这!么!容!易!就赚到更多的钱。所以,你的心就漂了。
但实际上,如果你没有背景,赚钱从来都不容易。你无法看到一个人一生中落下的所有雪。你眼睛能看到的,只是别人成功后的光芒。
最后,拉开人与人差距的不是读书是否做笔记,而是是否在读完后重复回顾总结,把它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甚至读书也不一定要求每个人都去做,关键的是看你做任何事是对自己成长进步有要求,还是只是为了别人怎么做,你就怎么做,完成了,平息了内心一事无成的焦虑,就完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