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年第一天,起的不早也不晚,天气晴的很好,阳光从窗外洒进来,给窗台上的多肉镶了一圈儿金黄。
每到这样的新年假期,我都会安排一天的时间收拾一下房间,然后坐在电脑跟前,回顾一下在过去一年里个人的经历和得失,考虑一下在新的一年里对自己的期望和改进要求,设立一些学习上的小目标,给新的一年提前充电。
这个习惯我已经坚持了四五年,主要以总结工作之余的个人学习和感悟,提取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经历,为自己在将来能够翻看回忆提供一些文字素材。
总结本身可能并不重要,但是这种回顾过去和展望未来的仪式感,每次都能使我得到激励,使我能站到一个更高的维度审视自己。
人们常说,了解自己是最困难的,我们可能永远都不能了解自己,只能无限趋近于了解,那我这样的总结,算是对了解自己所做的一种尝试和努力。
学习与读书
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新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困难,土话也有“人过四十不学艺”之说,但不得不承认,当今时代,学习成为了人人都必须修炼的一种能力,无论什么行业和职业,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科技和文化的飞速发展。
有人说,最终人类比拼的将是学习能力,但这多少有点儿站在功利的角度,我所说的学习更多的是一种探索精神,一种想去了解自己了解世界的强烈好奇心。
今年买了不少书,技术类书籍和鸡汤类书籍各占一半,认真看进去的书不是很多,基本上每一本都翻了翻,但没有特别沉下心来看。
摄影类的书籍有《理光GR的随手拍摄心得》《纽约摄影学院教材》《摄影构图学》等等,这些归类到技术类书籍好像不太合适,但又确实是学习用的,看得还算是津津有味,其中给我带来最多收获的应该就是理光用户的那个随手拍摄心得,作者好像是台湾人,在读到之前我还难以想象摄影书还能这样写,基本上我感觉就是结合自己的故事重新写了说明书,读起来比较有吸引力,而且顺便把怎样使用相机也学了,真是一举两得。
学习数学、英语的相关书籍也买了一些,想重温一下高等数学,以及线性代数,感觉还是没达到预期目标,尤其是高等数学,基本上忘光了,连做课后的练习题都很困难,基于这些书倒是延伸学习了一些计算机图形学,这个算是意外收获,对计算机图形学里的一些概念如齐次坐标等等有了比较好的理解,尤其是使用矩阵来表示各种坐标变换,以前完全不知道内部实现的原理,直到今年我通过一边看书一边在excel里模拟了旋转平移和缩放的过程之后才算有了深入理解。
历史类的书买了两本入门册子,但是都没有读进去,畅销书《人类简史》倒是看了,写的确实不错,有一种以前读《万物简史》时的畅快,而且作者很会比喻,观点也独到,从很浅显的角度解释了人类发明的货币和公司这些东西。
趁着创业的热潮而大卖的关于创业的书也买了些,比如《从零到一》这样的,我看都是一些硅谷的创业成功者写出来忽悠人的,不过里面也讲了不少实话,看的时候就当是听作者诉说他是怎样取得成功的好了,反正他是这么认为的,虽然再来一次也可能不管用。
每年都会重新看看《黑客与画家》,虽然是一本很早的书,但是每年看的时候都有新的感触,也会产生新的影响,这个书的作者应该算是硅谷的创业教父了,他比较喜欢说实话,而且也喜欢思考,给我带来很多启发。
同样每年还会看看SICP《计算机程序的构造和解释》,这本被誉为神书的书,我一直没能完全看懂,今年借助YouTube,在上面听了两节MIT教授的课程,算是对前两章有了较深的理解,并顺便学习了LISP语言,这对于我以后折腾Emacs编辑器有所帮助,而且LISP语言的学习能够激发对计算机编程的深入认识,有一种超越编程语言的高维度感受,对计算过程的抽象很有可能是计算机世界的终极抽象,怪不得《黑客与画家》的作者说,未来的编程语言很有可能无限趋近LISP。
关于拍照
2017年我大概拍了四千多张照片,经过整理和挑选,留下来的也有差不多一千五百张,是我有生以来,拍照最多的年份,这个数字并不大,有些摄影师可能一天就达到了这个数字,但我这个业余爱好者,今年是一个突破,希望能够在明年以及更远的将来拍摄更多。
就像学习其他知识一样,如果只是听和看,不去亲自动手试一试,十有八九做的是无用功,不是说听和看不重要,我今年就读了好几本关于摄影的书籍,而是动手去练习更重要,10000小时的定律说的更多的也是练习,当然举这么多其他的例子更没用,游泳才是更好的例子,你不跳到水里根本不可能学会。
所以我今年能感受得到在摄影上的进步,一方面因为我读了很多关于摄影的书籍,无论是经典教材还是随手摄影的心得,这些书籍看了确实能够改善和丰富我对摄影的认知,另外我也在网上也观看了大量关于摄影的视频,大部分是在YouTube上看的,很多都是个人摄影爱好者开设的播客,这些内容虽然不成体系,但是也有不少可取之处,尤其是针对单个知识点进行的介绍,比如构图、后期、器材搭配等等。
关键还是因为我随身带了个相机,比起用手机来,我更喜欢这个理光的卡片机,虽然感觉并没有网上吹嘘的那么神化,但是还是很够用的,街拍神机名副其实,随身携带让我得一随时随地想拍了就来一发,比手机更有拍照的仪式感,而且画面质量确实比手机强的多,毕竟“底大一级压死人”,这个卡片机的传感器比手机的大了不知多少倍,拍摄夜晚或者光线较暗的场景时,手机拍的基本没法看,理光GR2基本可以胜任所有拍摄场景。
我能感受到最大的进步应该是在“构图”方面,比起对曝光的控制、后期调色等方面,我对构图有着天然的热爱,这虽然有些“形式大于内容”,但是我确实无法忍受一幅照片在构图上的失败,所以我现在在拍照之前,第一件考虑的事情竟然不是曝光,而是构图。这可能是因为现在的相机都已经智能化到自动控制曝光的地步,虽然有时候拍出来并不是想要的效果,但至少相机不会让你曝光失败。于是构图就成了拍摄首要关注的内容了。
我今年读的大部分摄影相关的书籍都是构图相关的,这些与绘画、平面设计类似的东西,我基本上东一下西一下的瞎看,不成体系,但也总结出了自己的一些原则,比如地平线一定要平,三分法放置画面等等。通过实际练习,我感到构图水平明显的变化,至少现在拍出来的东西一看就知道不是随手对付的,而是经过考虑和设计的,已经达到了业余爱好者的水准。
在练习中的感悟才是真正学到的东西,有的时候甚至能够跨越技能,从一件事情感悟到另外的事情上去,用一句今年比较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建立了联结”,通过练习,可以从拍照这个简单的事情本身,联想引申到对美的感受,无论是音乐、文字或者是其他的艺术品,人类所期盼看到的和听到的,就是愉悦的体验,而通过“平衡”、“对比”、“韵律”、“节奏”这些感觉的灵活运用,就是能让人感到愉悦,所以我现在比较能够理解艺术是相通的这句话了。
关于资讯
资讯的阅读是打发时间的最好方法,你看地铁上的人,几乎每一个人都捧着手机看新闻,当然也有刷剧和打游戏的,但据我的观察,大部分人都是在刷新闻。
资讯好像是一种食粮,每个人都如饥似渴的吸收,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和移动app,使得资讯触手可及,随时随地,吃个没完。
资讯又好像一种毒品,使人上瘾,如果有一个小时没有看到的话,就会浑身不适,非得打开浏览器或手机点两下不可,然后看到并没有什么有用的信息浮现的时候,才放下手机,内心得到了片刻的虚假平静。
其实不知不觉中,资讯消耗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成为了我们的枷锁,我们的眼睛仿佛除了资讯之外就看不到什么东西了,对其他东西的观察成了一种原始的应激反应,吃饭、睡觉、乘车,稍有闲暇的时候,就用资讯来填补。
好像我们的脑子已经无法承受在没有资讯刺激下的无聊,我们放弃了自己的思想,大脑的发动机已经不再运转,有的只剩下最基本的生理反应,这种情况所产生的空白,使我们恐惧,于是就吸取更多的资讯来填补,殊不知这些东西进一步把我们自己的思想挤的无处容身,脑子就更不能转动了。
我见过很多独处的人,在吃饭的时候,也不忘了掏出手机,我虽然没看到他的屏幕,但是可以猜想,看的无非就是一些“有趣的”文章。可怕的是,我自己有时候也这样,因为如果不这样我好像也吃的不香,觉得眼神无处安放,觉得这一段时间不知所措。
有一个关于“禅”的故事被说的比较多,大意是,有人问禅师“什么是禅?”,禅师回答:“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我最初听到这个故事或者段子的时候,根本无法理解,谁吃饭不是吃饭,睡觉不是睡觉呢。
后来想到关于吃饭时看信息,关于睡觉时胡思乱想,才明白,原来,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是那么的难啊。
我在2017年有意识的限制自己获取资讯的时间,每当我忍不住想打开网页的时候,我就强迫自己坐下来写字,就写当下的脑子里想到的内容,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完全不顾及条理性和先后顺序。
我原来还特别担心这样写出的东西根本不通顺,没法看,但是在坐下来写了两篇之后,我才发现,原来这些不加修饰和斟酌的文字,看起来是那么流畅,读起来非常顺口,就像自己跟自己在交谈。
而且这样做的一个很明显的好处是,屏蔽了资讯,用赵本山的话说“病毒关闭了,你的智商又重新占领高地了。”清空了资讯,给自己的大脑腾挪出可以思考的空间,很多自己的思想就涌现出来了。
先不用管他们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根本不用识别他,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可能这就是禅宗经常说的“观照自己的内心”吧。
关于写作
我在2016年的时候,坚持每周输出五百字,作为写作练习,这项活动开展了整整一年,写了好几万字,后来我在2017年停止在网上发表。因为我觉得输出的内容有些缺少思想,而想写出比较有思想的内容还是很有挑战和耗费精力的,尤其是考虑到有读者的观看,会给自己带来额外的压力,后来我在写字这一块开始写给自己看,内容也都散落在工作日志里了,没有整理到网上。
上面提到的关于将资讯时间用于写作的方法,来源于2017年我看的一本书, 叫《写出我心》,主要的内容是帮助十分焦虑的现代人通过写作的方式找回内心的平静。
书的作者为了解决内心烦躁的问题,曾经尝试过冥想、瑜伽等方法,但是效果都不太好,心理的念头仍然非常的多,挥之不去,起伏不定,甚至越来越糟,于是作者尝试使用写作的方式,将自己的念头不通过思考,直接书写下来。
然后他欣喜的发现,不假思索将自己的念头不断的书写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竟然可以解决自己的烦躁,内心逐渐变得平静,于是他就把自己的这种体验和方法总结下来,写了这样一本书,并提出了具体执行的一些原则和要求。
我看了之后感到比较有意思,也想尝试一下,开始利用闲暇时间或碎片时间写一些无关紧要的文字,主要是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心绪。我发现,写作的过程真的具有疏解内心压力的功效,然后我逐渐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写作,这是一种倾诉。
而倾诉,很可能是一种卸下负能量的过程,也是积攒正能量的过程,每个人都有倾诉的需求,以前我没意识到,原来倾诉是舒缓内心的一剂良药。
可能对于外向的人来说,这不是问题,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随时随地在向别人诉说和交流,向别人输出自己的感受或观点。但是对于内向者来说,可能比较缺少倾诉的出口。
不过除了说话是一种倾诉方式之外,写作、绘画、其他艺术创作等,应该都是有效的倾诉方法,写到这儿我发现,怪不得艺术家多为内向者。
餐桌段子
2017年几乎没怎么看电视,不仅仅我自己,全家人也几乎都不看电视了,一方面是因为电视中的内容比较无聊,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孩子,孩子的作业较多,如果全家看电视的话,而且在吃晚饭的时候看电视的话,基本都会严重影响孩子的作业时间,而且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实在是不好的习惯,所以我有意识的在生活中取消掉了电视时间。
这样以来,刚开始大家都不怎么习惯,因为默不作声闷头吃饭实在是有违传统,用孩子的话说就是场面变得好尴尬,整个餐厅只回响着我biaji嘴的声音。
偶然的机会,我跟金妍开始尝试在餐桌上讲段子,都是一些学校的趣事,或者吐槽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可吐槽的对象主要包括“老师布置的作业”、“妈妈做的饭菜”、“爸爸的坏毛病”,或者是对于学习中的一些技巧。
由于孩子笑点很低,所以基本上我都是以原创和自制的段子为主,讲出来都比较冷(比如:为什么金币的颜色是黄色?答:因为“金碧辉煌–会黄”),但是,充分发挥脱口秀精神时,起到的效果都很不错,常常一顿饭吃下来笑到腮帮子疼(请勿模仿,吃饭还是尽量别笑,尤其是米饭)。
我想这些在未来都能成为孩子们成长的美好回忆吧。
总结
2017年如果汇总一个关键词的话,那就是“认识自己”,到了一定的年纪之后每个人都在承受生活中的各种压力,这些压力一部分来自别人,一部分来自自己,其中自己的那部分所占比重最大。
中年男人到了这个时间点,或多或少都会有些迷茫,多少都有一些积累,但是又缺少安全感,失去了一些年轻人的锐利,无论从精力还是身体健康状况,都有所下降。
所以如果想要突破,不仅仅是努力的事情,更多的是要思考,给自己定位,并有效率的付诸实践。
以前在学习时间管理的时候,陷于方法和工具,所以效果不明显,直到今年才认识到,无论任何的时间管理方法论,要想有好的效果,首先要想清楚自己的目标,就好像是确定目的地似的,不然即使掌握了方法,也同样无济于事。
就像企业一样,一个人也同样需要战略,如果没有战略,就像是一艘行驶在大海中的船,却没有舵,随波逐流,不知道飘向何方。
往大了说是叫战略,实际上是用来确定所做事情优先级的指导思想,只有定出来战略,才能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知道什么事儿是必须要做,什么事儿是能不做就不做。
所以2017年最大的成果,应该就是考虑清楚了自己的目标和想要到达的地方,感谢这个世界有那么多美好可以让我迷恋,未来我会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到我所爱,因为我发现我努力所追求的无非就是一种状态:那种可以让我痴迷沉浸进去的一种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