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起源于小乘佛教的傣族“圣鸟”孔雀舞:幸福吉祥

起源于小乘佛教的傣族“圣鸟”孔雀舞:幸福吉祥

作者: 不断长牙齿的大猫 | 来源:发表于2022-10-03 18:58 被阅读0次

    会跳的傣族舞越多,就越喜欢孔雀舞。

    孔雀舞,是傣族传统舞蹈之一。

    孔雀舞,起源于佛教,也叫佛教舞蹈,模仿孔雀的声音和动作。

    傣族的历史悠久,从公元1世纪,汉武帝开发西南后,就与内地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一直保持往来。

    东汉时,傣族首领,多次派遣使者,率表演乐舞、魔术、杂技者,到洛阳献艺。由此可见,傣族的乐舞文化,早在两千年前,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傣族,是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中,又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主要居住在: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

    其中,傣族舞蹈,在独特的民族文化中,尤为耀眼,傣族舞蹈优美多姿,且内容丰富。

    由于居住在多国交界处,吸纳了多个国家及多民族的优秀文化,并受小乘佛教的影响,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族特征。

    傣族,散居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孔雀的生存与繁殖。

    由于孔雀美丽温顺,傣族人民非常喜爱饲养孔雀。而孔雀,也就自然成为吉祥和如意的化身。因此,这里孕育出了独特的孔雀舞蹈。

    傣族人民,全民信仰小乘佛教。而在佛教中,如来佛祖的母亲,就是孔雀大明王菩萨。此尊为少有的女性明王。密号为佛母金刚、护世金刚。

    对于孔雀大明王菩萨,西游记中,有着详细的介绍。

    在密教修法中,以孔雀明王为本尊而修者,称为孔雀明王经法,又称孔雀经法。为密教四大法之一。

    正是孔雀明王,乘坐金色孔雀,并用孔雀翎尾,作为手中持物,普施幸福吉祥。

    所以,这使得傣族人民,对孔雀的喜爱,进一步加深。

    在傣族人民心目中,"圣鸟"孔雀,是幸福吉祥的象征。不但许多人,在家园中饲养孔雀。而且,他们也把孔雀,视为善良、智慧、美丽和吉祥、幸福的象征。

    孔雀舞,傣语叫“戛洛勇”,就是孔雀跳的意思。它是傣家人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

    在早期,是盛大节日和“做摆” (修功德的佛会) 时,广场祭祀的标志性舞蹈。它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代表着:艺术起源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模仿和崇拜。

    孔雀舞的起源,早在在一千多年前,主要与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和生态环境这三个因素有关。

    传说,“摆帕拉”宗教节日庆典时,孔雀想瞻仰佛祖,但佛祖被人群团团围住,孔雀无法靠拢。于是,孔雀便在人群外,跳起了舞蹈,向佛祖展开美丽的羽屏。

    人们被孔雀的舞蹈所吸引,让开了路,孔雀将自己美丽的羽毛,献给了佛祖。

    那只孔雀跳的舞,就是流传至今的孔雀舞。

    也就是说,孔雀舞蹈,跟佛教有着必然的联系,这和傣族的宗教信仰是分不开的。

    早在一个世纪之前,小乘佛教传入我国傣族地区,对傣族的思想文化各领域,以及舞蹈在内的艺术,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由于小乘佛教,追求超凡脱俗和智慧空灵的境界,这与孔雀:静态的娴雅温顺和动态的优美灵动不谋而合。

    因此,更加深了信仰小乘佛教的傣族人民,对孔雀及孔雀舞的喜爱。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舞蹈,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也不例外。

    孔雀舞,在其产生后的近千年中,一直是民间的广场艺术,被用来庆祝盛大的民间节日和崇高佛会的祭祀,是一种仪式性的宗教舞蹈。

    孔雀舞,是中国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潞西及西双版纳、孟定、孟达、景谷、沧源等傣族聚居区。 

    其中,以云南西部瑞丽市的孔雀舞(傣语为"嘎洛勇"),最具代表性。

    相传,在一千多年前,傣族领袖召麻栗杰数,模仿孔雀的优美姿态而学舞,这就是最早的孔雀舞。后经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成型,流传下来。

    在种类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人们最喜爱、最熟悉,也是变化和发展幅度最大的舞蹈之一。在傣族聚居的坝区,几乎月月有“做摆”(节日),年年有歌舞。

    傣族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赶摆”等民俗节日里,只要是尽兴欢乐的场所,傣族人民都会聚集在一起,敲响大锣,打起象脚鼓,跳起姿态优美的“孔雀舞”。

    在歌舞声中,呈现出丰收的喜庆气氛,以及民族团结的美好景象。

    过去,传统的孔雀舞,都由男子头戴金盔、假面,身穿有支撑架子、外罩孔雀羽翼的表演装束,在象脚鼓、锣、镲等乐器伴奏下进行舞蹈。

    舞蹈有严格的程式。其中,有丰富多样、带有寓意的手形,还有各种跳跃、转动等舞姿。

    伴随着优美的“三道弯”造型,塑造孔雀“林中窥看”、“漫步森林”、“饮泉戏水”和“追逐嬉戏”等神态和自然情境。

    男性孔雀舞,动作偏向刚健、挺拔。因其流畅的舞姿和模仿孔雀的优美造型,使人们忽视了表演者的性别,但仍无法掩盖男性缺少的阴柔之美。

    毛相,是近代孔雀舞的创始人,他首次把仪式性和表演性同时融入到孔雀舞中,打破了传统孔雀舞民间广场文化的局限,使其进入公共舞台艺术的行列。

    他还创造了:孔雀舞男女表演的模式,使刚健挺拔和阴柔优美合二为一,艺术性也随之大大提高。

    毛相,沿用了三道弯造型。但更多地模仿大自然,开创了徒手孔雀舞,融入民间舞蹈众多追求神似的表演模式,使其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民族舞蹈艺术。

    刀美兰,毛相的得意女弟子,新一代孔雀舞传人。她以其独特的艺术造诣,成为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心中的孔雀公主。

    她开创了女性孔雀舞的新纪元:专由女性来扮演孔雀,以突出肢体的柔软、和舒展,更凸显出孔雀妩媚的特性。

    刀美兰的代表作《金色的孔雀》, 在继承传统孔雀舞的基础上,汲取了其他民族舞蹈的营养,赋予孔雀舞以典雅、传情的特性,并使其具有更高的审美格调、文化内涵,,以及更高的艺术表现力。

    她用灵动的双眼,和丰富的面部表情相结合, 完美地刻画出孔雀的体态特征,也展示出傣族人民的美丽心灵。从而,打破了早期孔雀舞中,许多程式化的表演,而更注重作品的精神内涵。

    傣族人民,把孔雀作为自己民族精神的象征。

    由于历代民间艺术人的精心创造,形成了各具特色、不同流派的孔雀舞。

    傣族的许多村寨,都有擅长于跳孔雀舞的人。

    孔雀舞的内容,多为表现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 、晒翅、展翘、抖翘、亮翅、点水、蹬枝、歇枝、开屏、飞翔等等。

    孔雀舞,感情内在含蓄 、舞蹈语汇丰富、舞姿富于雕塑性。

    其舞蹈动作,多保持在半蹲姿态上均匀的颤动,身体及手臂的每个关节,都有弯曲,形成了特有有三道弯舞姿造形。

    手形及手的动作,也比较多。同一个舞姿和步伐,不同的手形或手的动作,就有不同的美感和意境。

    “三道弯”、“一顺边”是傣族舞蹈典型的基本特征。从立起的脚掌至弯曲的膝部的第一道弯、从膝部到胯部的第二道弯、从胯部到倾斜的上身的第三道弯形成一条优美的曲线。

    手臂的动作也是三道弯:指尖至腕,腕至肘,肘至臂。

    腿部的动作还是呈三道弯:立起的脚掌至脚跟,脚跟至弯曲的膝,膝至胯。

    孔雀舞,基本手型有:掌型、曲掌型、冠形、嘴型、爪型等;其舞姿造型上的“三道弯”即是模仿栖息在树桩上的孔雀,尾翅垂下来自然形成三道弯的形态。

    “一顺边”,则来自人们的日常劳动生活,如挑水、担谷、扬场等劳作时的步态和形态。手、脚、身体一致,者顺着一个方向形成“一顺边”。

    “三道弯”和“一顺边”之美,两者融合后,形成多种柔媚线条的组合,体现出傣族舞蹈特有的自然、流畅、安详、舒缓的规律特点。

    这种身、手、腿的体态造型,源于自然,始于生活,吸取万物之灵,也与他们生活的地域环境、民族文化、宗教等密切相关。

    孔雀舞,在表演过程中保留了自然之美,使整个舞蹈具有流畅优美的自然之感。

    孔雀舞的舞台艺术表现,在不同时期、不同的艺术家身上,是不尽相同的,这造就了孔雀舞不同时期的不同审美特征。

    杨丽萍,在传统傣族舞蹈的基础上,对孔雀舞进行了较大的改编,她充分发挥人类的肢体来表现孔雀的多种造型,极好的表现了孔雀的灵性,她的舞蹈具有灵动、祥和、吉祥等艺术底蕴。

    她是真正的艺术家、创作者、实践者,她对孔雀舞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杨丽萍艺术感悟力也极强,独到的艺术思维方式,以及真实的生活体验,造就了这位个性独特的舞蹈家。

    她的孔雀舞,展现出女性的柔美,蕴含了无限的丰韵和典雅。

    她把女性肢体的柔和细腻,和身体自由的舒展,融为最美的孔雀舞中,使人们在视觉和心灵上,得到了更高层次的享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起源于小乘佛教的傣族“圣鸟”孔雀舞:幸福吉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vue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