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9讲 经济学家百年论堵
庇古在99年前认为道路拥堵的问题的本质是自由经济不好,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时候,伤害别人。他提出用征税的办法,把一部分司机从这条路上赶走。
而弗兰克·奈特在1924年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以产权私有及道路收费解决拥堵问题。庇古认为人们争着选用那条狭窄的快速通道,是由于放任的市场经济不好,而奈特认为事实正相反,那条路之所以人们会争着使用,没有人阻止,最后导致无序的现象发生,根本的原因是那条船没有主人,它不是私有产权。如果有了主人,他就有积极性让这条路保持畅通无阻。
如果把公路比作渔船,从渔村的生产数据表可以看出,他会让5个人上路,这样就达到最大收益。
道路上没有车,太空了是不经济的;道路上太过拥挤,挤得寸步难行也是一种浪费,这也是一种公地的悲剧,道路要适当的拥挤。
而什么才叫适当呢?那是它的经济价值能够发挥到最大,那就是适当的拥堵。这一点由谁来定呢?由道路的主人来定,由道路的主人来追求,由道路的主人来摸索。这是我们讨论经济问题的经济学工具。
两位经济学家都认为,随意的让人们上路,道路的价值就会受到贬损。庇古认为,道路拥堵是自由放任的结果,应该由政府管一管,而奈特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道路没有形成排他性的产权,一旦形成排他性的产权,治堵的问题就能够解决。
课后思考
很多人说,我不是不赞成收拥堵费,关键是收了以后这些钱用在什么地方?你也赞成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我不赞成,“控制和监管拥堵费的使用”本质上是“剥夺和限制收益权”。
第070讲 拥堵费的实践
这一讲主要讨论,如果征收拥堵费,最常见的各种质疑。
征收交通拥堵费,最重要的作用是保证道路仍然是路,而不是停车场,征收拥堵费能够起到筛选需求的作用,道路使用效率的提高,对穷人也有好处。
课后思考
如果你也认为实施交通拥堵费可以缓解交通拥堵问题,为什么在很多国家和地区,这种做法都得不到采纳和执行?困难来自哪些地方?
我认为没能实施拥堵费的原因,主要就是第068讲中谈到的政府所有制的弊端:政府的目标是多元的,不知道它的多个目的之间的组合和权重是什么,而这恰恰是政府存在的理由。此外,即便少数管理者赞同拥堵费并有逐步实施的意愿,也必须处理好“果断和沉稳的拿捏”,等到技术成熟度和舆论接受度都差不多的时候,才能顺水推舟。很希望咱们这个专栏能在有效地提高“交通拥堵费”的民众接受度。
第071讲 公用品和私用品
一张表格看懂公用品和私用品在经济学里面,公用品和私用品有它非常独特的含义。一个人用,别人就不能用的商品,是私用品;一个人用,不影响别人使用的商品,叫公用品。
学习难点:
- 容易分辨0和1(非黑即白),很难分辨0到100(有渐进过程)。
- 苹果你吃了,我就没了;老师的课堂,1个、2个、3个,一直到几十个学生都可以听,不影响别人也听,看上去像“公用品”,但当学生达到100时,别的学生就挤不进去了,所以,老师的课堂还是私用品,只不过这个苹果很大,要100人才能吃掉。
- 不容易分辨那些“看不到”的属性,比如警察提供的治安服务、传染病医院提供的传染病防治服务,不能只考虑正在被警察保护和正在被医生治疗的那些人,也要看到警察保卫治安带来的威慑所用和传染病防治带来的健康环境,没有被警察直接保护的人,享受到了更好的治安,没有被传染病医院直接医治的人,可以更健康的环境。
排他性和非排他性,相对要容易分辨,但这里会有个误解,比如,我作为消费者,付费收看有线电视,我没法让别人不去这样做,所以,我把这个理解成非排他性了,实际上,有线电视台作为物主,能够很严格地控制使用者的数量,所以,必须回到排他性的定义上:
所谓的排他性,指的是一件商品它在实际使用的时候,物主能不能很方便的把其他的使用者排除在外。
要从物主的视角来理解排他性,而不是从使用者的角度。
课后思考
牙科医院和传染病医院提供的是公用品还是私用品?为什么?
牙科医院是私用品,传染病医院是公用品。牙科医院像林毅夫老师和周其仁老师的课堂,会被挤爆。传染病医院像治安服务,传染病得到控制了,传染病医院以外的每个人也都得到了“控制传染病”这种服务。此外,薛兆丰老师的专栏是排他性公用品,“得到”这个平台很厉害,直接改变了薛老师的“物理属性”。
第072讲 灯塔的故事
- 塞缪尔森认为,灯塔是公用品,应该由政府免费提供:灯塔发出来的光芒,灯塔提供的服务,是地地道道的公用品,公用品不应该收费,无论多少船只在使用这个灯塔,边际成本都不会增加。提供灯塔,边际成本为零,如果限制别人使用,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
- 科斯认为,现实中的灯塔不仅由私人建设,而且能够收费:灯塔发出来的光芒确实是一个人用不影响别人用,而建造灯塔本身,还有维持灯塔的运作,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不能因为使用的时候没有边际成本,就得出结论说它应该免费。
关于灯塔的争论,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 公共设施、公共服务,虽然是公用品,但它的建设和运作都需要成本,可以由私人来提供,私人可以从中收费。
- 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尤其是政府提供的私用品的服务,如果收费能够达到两个效果。当然政府可以不收费,但如果选择收费的话,就可以筛选需求,谁更需要,让谁先用,同时还能进行经济核算,据此做出合理的决策。
课后思考
经过连续五个礼拜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我觉得咱们专栏应该有定期的考试,这样能倒逼同学们更全面地回顾之前学过的内容。其它专栏未必有这个能力,但咱们这个专栏的内容有很强的系统性,有能力把定期考试当做“效果”定期反馈到“学习”环节。
这五周讲了权利起源,产权保护,所有制,以及公用品和私用品,在此之前,我对这当中的每个概念,都有错误的理解,并且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最大的收获是没法凝练地回答“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这个问题。专栏的课程已经超过1/3,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经济学思维模型的强大和乐趣。如果只是每天随便听听,也觉得每天的故事很精彩,但如果错过了系统化学习的机会,实在可惜。即便时常回顾,也感到很难把散落的知识点连贯起来,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反复的思考,更需要耐心。
总结:成长就是变得复杂
本周的内容就是把所有制的知识完美地运用到拥堵治理问题上去,此外,还讲了跟公共政策密切相关的两个重要概念:公用品和私用品。
征收拥堵费,让最需要的人使用道路
回顾我的第17周总结和预习,完全答错了!我没有把时间和金钱看做两种效率完全不同的竞争手段,而且根本没有从所有制和渔村生产数据表的角度去思考预习题。我再一次按照自己的直觉在思考,就像自己从来没有学习过经济学一样。看到上周自己对预习题的回答,自己都呆住了,学了这么多天,竟然和没学没啥分别,挺让人灰心。
老师的解答:
支付金钱和支付时间,有两个根本的不一样:
- 在收拥堵费的情况下,上路的人数不一样。道路是私有的,具有排他权的所有者,为了使道路达到最大效益,他会让5个人上路。而如果道路是公共用地,谁都可以上路的话,那么上路的人是8个人。拥堵的情况不一样,这是收拥堵费和不收拥堵费的第一个区别。
- 在收拥堵费的情况下,上路的那5个人,跟不收拥堵费的情况下上路的那8个人,不是同一种人,这是关键。收拥堵费的情况下,那5个人是对道路具有高估值的人,他们每一个人都愿意支付6.8元的道路拥堵费。他们把这条路看做是有价值的路,而他们使用这条道路的时候,获得的回报要高于他们支付的拥堵费。否则,他们就会把道路让给其他对这个道路具有更高估值的人。而在没有征收拥堵费的情况下,在人人都可以上路的情况下,会有8个人上路。这8个人,在他们的心目中,高速公路跟泥泞的道路是一样的。
简单来说:
- 人数不一样,拥堵的情况不一样;
- 人不一样,上路的人对道路的估值不一样。
反思:
我在回答时,没敢大胆设想公路可以实施私有制,本质上是认为这是“公地”,所以思路被限制,认为无论使用金钱还是时间,都无法使得人们离开公路,只会增加所有人的成本。实际上,即便是公地,政府仍然可以为道路收费,只不过因为政府目标的多元化,可能效果会打折扣,但也总比不收拥堵费费要强。
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里,我犯了个很基本的错误,实质上我把使用公路当做了“刚需”,这违反了需求定律——实际上没有“刚需”这种垂直的需求曲线,只要价格变化,人的需求就一定沿着曲线滑动(这是基本规律,必须反复强化,形成直觉思维)。
周五辩论
今天我们就辩论一下,人要不要坚持原则。“坚持原则”这句话说来容易,但是每当人们想起这句话的时候,就是因为他们遇到了一些值得纠结的事情。如果不值得纠结的话,那当然坚持原则就好了。
正方:我们应该任何时候都坚持原则,因为只有在每一件事情上都坚持原则,那才叫坚持原则,不然这句话就是一句空话。
反方:坚持原则是要有条件的,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不坚持原则,也算是一种艺术。
我选反方。
这问题本身是个自证结构哦,无论选了正方还是反方,都是非黑即白的选择,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在:
We all perceive it on a spectrum.
“原则”看做不会更新的静态事物,如果这本身就是一条原则,我们无法解释经济和科学的发展,因为发展带来的就是不断地打破原有规则,既然原则也是可以不断调整的,那也不存在极端坚持。原则是过往经验的总结,而不是对未来的束缚。
预习:人为什么会为百年大计而奋斗
在完成了对(1)选择、(2)需求、(3)价格和(4)权利这四个概念的前所未有的深入分析后,我们下周开始聚焦第五个相同量级的概念——(5)时间。
此前我们分析的几乎所有现象,都放佛实在一刹那间发生的。这当然知识为了由浅到深、由简入繁。
下周开始,我们为一切事物引入时间的维度——需求有了急躁和耐心之分,商品有了现货和期货之分,价格有了现值和期值之分,而这就构成了整个金融市场的基础。
请你提前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 人们为什么会制造和爱护那些寿命显然比自己长的商品和资源?
- 为了将来保持更好的生态环境,我们今天应该作出多大的牺牲?为什么?
思考
- 人的寿命不能准确预期,制造和保护寿命比自己更长的商品和资源,符合自身利益。 一代人和另一代人并不是生硬地轮换,他们之间会有很多年的相处,然后逐渐由下一代取代上一代,这这多年的相处中,虽然他们有竞争,但更会相互依赖,上一代人总是需要下一代,所以,把资源交给下一代,符合自身利益。当然,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做,有些人只是在消耗自己,并不为未来做打算,他们缺乏长期的时间视角。
- 如果真的有一组数学公式可以准确地计算出我们的牺牲数值,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付出多少,那环保问题就变成了一个可控的工程问题。我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或者说改造,本质上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尽管我们提倡环保,重视环保,但也只是在逐步地淘汰那些显然弊大于利的事物,比如淘汰一些低效率高污染的事物,但对于一些确实造成环保问题,但短时间内仍然利大于弊的事物,我们不能断然放弃,比如,不能放弃通过燃烧煤来获得能量。这里有个原则,环保不能妨碍我们的生存和发展,不能为了环保而放弃或者放慢经济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