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通过及时、足疗程给予补充维生素D后,恢复良好,大多数不会有后遗症,少部分严重患儿会有O型腿、X型腿等后遗症,需要进一步外科治疗。
佝偻病能治愈吗?
佝偻病如治疗及时,在患儿产生不可逆的骨改变前纠正了钙磷代谢异常,例如补足了维生素D和钙,纠正了维生素D和钙磷代谢异常的病因,则可治愈;如治疗延误、不规范,病情过重,则会遗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危害性
骨骼畸形
如治疗不及时、规范,遗留骨骼畸形,除了对患儿外观产生负面影响外,还会引起其他负面作用,例如,发生髋外翻畸形,可导致女性患儿成年后因骨性产道异常而导致难产,胸部畸形可能引起胸腔体积减小,严重时可压迫心、肺组织,引起心、肺功能障碍。
生长发育延迟
可导致出牙延迟至1岁以后,严重者可有牙齿排列不齐,牙釉质发育不良;重症佝偻病患儿还可能有智力发育的延迟,以及韧带松弛,肌肉无力,坐、立、走等运动发育落后。
其他
重症佝偻病伴影响不良可有肝、脾肿大,贫血,而贫血往往用其他方法无法纠正,只能靠补充维生素D治疗;可能引起喉骨软化病,而表现为先天性喉鸣;可引起腹部膨大,呈蛙腹;可引起免疫功能降低,使患儿易患各种感染,并可导致死亡。
佝偻病可能有哪些并发症?
少部分患儿没有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可遗留“O”型腿,“X”型腿等骨骼畸形。

该病的日常生活管理重在婴幼儿能够有足够的户外活动,达到充足的日晒时间,同时摄入足够的奶及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
婴儿时期特别注意及时添加辅食;
该病病因明确,可以通过口服补充维生素D预防。
佝偻病如何家庭护理?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患儿,应当按照医生的嘱托足量足疗程补充维生素D,增加日照,加强锻炼。
佝偻病患者日常生活管理要注意什么?
运动
患儿需要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延长日照时间,日均达1小时以上户外活动。
饮食
不挑食,不偏食,增加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含有维生素D的食物包括新鲜的深海鱼(如鲑鱼,鲱鱼,鲭鱼和沙丁鱼),肝脏,一些蘑菇和蛋黄等。
佝偻病病情需要日常监测哪些指标?
让孩子每天根据医生开具的量进食维生素D和钙剂,不可自行增加或者减量,避免效果不佳或者维生素D过量中毒。
遵医嘱定期门诊随访,监测血中25-(OH)D3的水平,根据结果及时调整维生素D的剂量。
佝偻病有哪些特殊注意事项?
切记不可私自停止服用维生素D,更不可认为多吃维生素D可以恢复的更快,导致维生素D过量甚至维生素D中毒。
佝偻病怎么预防?
维生素D缺乏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预防要从母孕期开始,婴幼儿期需要特别关注,并持续至青春期,现认为确保儿童每日获得维生素D400IU是预防和治疗的关键。
胎儿期的预防
母亲怀孕期间多于户外活动,进食富含维生素D、钙、磷的食物。
在妊娠的后3个月,应该补充维生素D,每天800~1000IU,口服钙剂,有条件可以监测血中25-(OH)D3水平。
出生后的预防
出生后应尽早开始口服维生素D,足月儿在出生后1~2周每天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IU,1岁以上每天补充维生素D600IU。
一般不需要口服钙剂,只要母乳充足或者喝足够的配方奶粉,就可以满足孩子对钙的需求。除非孩子有明显手足搐搦。
高危人群的补充
早产儿、双胞胎、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开始每天补充800~1000IU维生素D,连续3个月后改为每天400~800IU。
佝偻病的初期没有典型的表现,孩子可能会出现多汗、烦躁、夜间睡不安稳、经常醒等情况,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出现颅骨软化、方颅、鸡胸、X型腿或者O型腿等骨骼改变。
佝偻病早期有哪些症状?
患儿早期可无典型症状,不会有明显的骨骼的病变,有时可表现出精神症状(如夜惊、夜啼、易激惹)及全身症状(如与炎热无关的多汗)。
佝偻病有哪些典型症状?
初期(早期)
初期通常多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是小于3个月的小婴儿。
通常出现易激惹、多汗刺激头皮而摇头、夜间哭闹睡眠不安等非特异性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
一般无颅骨软化、鸡胸、罗圈腿等骨骼改变。
活动期(激期)
当维生素D缺乏在初期没有得到治疗时,孩子体内钙、磷的代谢紊乱加重,除了初期的神经精神等不典型改变之外,逐渐出现典型的骨骼改变。
6月龄以内婴儿出现颅骨软化,表现为颅骨薄、前囟周围软,轻轻按压枕骨或者顶骨后部,有按乒乓球的感觉。
6个月之后,头围增大,头颅外观呈方形,医学上称之为“方颅”。肋骨部位可以触摸到串珠样的凸起,通常在第7~10肋骨最典型,称之为“佝偻病串珠”。严重的佝偻病患儿,在手腕、足踝部形成圆形环状隆起,称为手、足镯。因为胸骨和邻近软骨向前突起,形成“鸡胸样”畸形。
1岁左右的小儿,因为胸骨和邻近软骨向前突起,形成“鸡胸样”畸形。由于骨骼钙化不完全,骨质疏松,双下肢骨骼负重能力差,出现骨头弯曲,形成“O”型腿或者“X”型腿;另外还有肌肉松弛,力量减弱等表现。
重症佝偻病患儿常常会伴发营养不良、贫血、免疫力下降、肌肉无力甚至智力发育迟缓等症状。
恢复期
以上各期经过治疗及日光照射后,症状逐渐减轻或者消失。血钙、磷逐渐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需1~2月降至正常水平。治疗2~3周后骨骼X线改变有所改善,出现不规则的钙化线,钙化带致密增厚,逐渐恢复正常。
后遗症期
多见于2岁以上儿童,因婴幼儿期严重佝偻病,经过治疗后,无任何临床症状,血生化正常,骨骼改变不再加重,但会残留不同程度的O型腿、X型腿、鸡胸等骨骼畸形。
佝偻病是一类多因素导致钙磷代谢异常、骨化障碍而引起以骨骼病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发生于儿童生长发育期。其中,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最为常见,主要见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婴幼儿、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异常,导致快速生长的四肢长骨干骺端软骨板和其他骨组织钙化不全,最终导致骨骼发育畸形和软化。
佝偻病在人群中的发病情况是怎样的?
自国家大力推广佝偻病防治工作以来,婴儿食品、乳类维生素D含量增加,佝偻病发病率逐年降低,重症佝偻病大幅减少。
2岁以内的婴幼儿,尤其是6~18个月的婴儿,是发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高危人群,由于北方日照时间短,加上户外活动时间短,佝偻病的发生率高于南方。该病无传染性。
佝偻病有哪些类型?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最常见的一类佝偻病,此外还有相对少见的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继发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胎儿性佝偻病等特殊类型。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通常可分为初期、活动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4个阶段。
该病治疗以增加维生素D摄入量,提高血清维生素D水平,控制活动期病情,防止骨骼畸形为主。
口服维生素D治疗为目前主要治疗方式,口服维生素D困难或者因腹泻影响吸收的患儿,医生评估后可采用大剂量突击疗法。
佝偻病急性期如何治疗?
佝偻病会引起低钙血症,小婴儿出现抽搐、喉痉挛和手足搐搦,需要紧急止惊、补钙、补充维生素D治疗,需要立即到医院就诊。
佝偻病有哪些一般治疗措施?
加强营养,保证足够奶量,及时添加辅食。
坚持户外活动,增加日照时间,平均户外活动时间不低于1小时,注意6个月以下婴儿避免直接暴晒于阳光下。
佝偻病有哪些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活动期每日口服维生素D2000~4000IU/d,连服1个月后,改为400~800IU/d。
口服困难或腹泻等影响吸收时,可采用大剂量突击疗法,维生素D15~30万IU(3.75~7.5mg)/次,肌注1次,1个月后维生素D再以400~800IU/d维持。
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事项有:
治疗期间应根据医嘱坚持口服药物,不能擅自增加或者减少用药量,甚至私自停药。
应监测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及25-(OH)D3水平。
1个月后如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无改善时应考虑其他疾病、注意鉴别诊断。
佝偻病有哪些手术治疗?
孩子存在明显O型腿、X型腿等严重的骨骼畸形应当骨科就诊,评估后必要时采用外科手术矫正畸形。
佝偻病如何进行中医治疗?
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