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在《致女儿书》里写:“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小的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再后来,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看完这段话,我深有感触。
童年时候,特别害怕父母因为父母遵循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稍微做错事,就会挨打,而且是毒打,还不能哭。我印象最深的是因为独自偷偷跑出去逛庙会,被母亲逮到,差点扔井里,以至于现在对深水区有很深的恐惧。
少年时期,自我独立意识增强,加之住校,所以很少回去,如果不是每周要领生活费,我可以一月不回家。不想回家,其实是逃避家里人的管控。
青年时期,在外求学,视野宽广,见了外边世界的精彩,认识更多优秀的人,回家就觉得父母浑身都是缺点,有些嫌弃,比如说粗话,啰嗦,不讲究卫生,没有文化,反正就是看着不顺眼,更不想回家。这种情况类似于朱自清写父亲“内心暗笑他的迂腐”。
那时的我,想越飞越远,越飞越高。
随着年纪慢慢增长,“啪叽”从空中掉下来,灰不溜秋回来了,才发现他们老了。突然意识到他们的好,什么都想着我,最好的饭菜留给我,早晨跑两条街买我爱吃的粽子和醪糟,我说早上要吃鸡蛋,每天早上餐桌上雷打不动出现一个煮鸡蛋……
可是他们生病了需要我照顾的时候却从来不告诉我,生怕为我添负担……他们越这样,我就越内疚自责。因为从来没有回报过他们,因为自私只想着自己。突然觉得他们老了,走路慢了,吃饭少了……这时才恐慌,对他们有了深深的依赖。希望时间慢一些,父母老的慢一些,让我弥补年少不知事的无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