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翻阅陈宁的《风格练习》时,意外发观了夹在书里的一张剪报——哈米的一篇随笔《那轻轻说出的言词》。
有点小惊喜。我记得,当初是在联谊报上看到这篇文章,因为哈米,因为喜欢,就特意剪了下来。作者哈米,曾经是杭州日报的著名文化记者,是当时杭州城里少有的可以用"笔名"署“记者"名的人。我在杭大读书时,经常在杭州日报读到他的文章,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在联谊报再次读到哈米的文章,有种老朋友重逢般的喜悦。文章剪下来后,我就随手夹在了书桌上在看的书。我知道,有一天,当我再次翻阅这本书时,我会和这张剪报重逢。
这事不知过去了多久,我也忘了这张剪报夹在哪本书里。这次无意中发现,勾起了我对读报、剪报的一些回忆。
养成剪报的习惯,好像是在读大学的时候。那时,我在杭大广播台当文字编辑,广播台订了好多种报纸,在完成编辑任务后,我就会翻阅这些报纸。记忆中,我经常看文汇报、新民晚报和杭州日报的副刊。有的时候,我还会翻出堆在角落里过期的报纸,把自己喜欢的文章剪下来。
我又重读了哈米的文章。"夜静人深,那些轻轻说出的言词,常在我心间回响,那么轻,却那么让人震撼。"面对这样的文字,怎么能不被吸引?况且,他的文章构思独特,寓意深刻。我读陈宁的《风格练习》时,也经常被她的文字、文体所吸引。董桥曾如此赞誉陈宁:“又一个张爱玲?”
剪报夹在书的52页与53页之间,这两页是陈宁的文章《命运之门》,而哈米的文章,亦是哈米对命运的另一种思考:“这些都是轻轻说出的言词,其震荡灵魂的力量绝不亚于正气凛然的豪言壮语,它们打动的是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这种偶然的巧合,在陈宁看来,却带有某种必然。她在《命运之门》的结尾写道:“看来看去,我还是倾向认同希腊戏剧里的命运观,是命运选择人,而不是人选择命运。换言之,宿命论,必然远大于偶然。命运之门的开与关,没有迟没有早,只有刚刚好。”
哈米和陈宁的相遇也是这样,他们打开各自的命运之门,在刚刚好的时间,被一张剪报所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