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观潮 苏轼

观潮 苏轼

作者: 辰希星 | 来源:发表于2022-02-04 15:49 被阅读0次

    出生和死亡是人类以智慧文明归纳出的两个最伟大的概念,如果要提出能够直击灵魂的拷问,那就是每个人都有权回答的,来的时候是否愿意来,走的时候是否愿意走?对于如何走向死亡,有没有一个正确答案可以罗列到“不枉此生”之后?

    苏轼的一生可谓起落繁多,从他不同时期的诗作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心境感悟。我们将他生命的篇章翻到卷尾,看看临终之前的他,说了些什么?

    元符三年,一生多灾多难的苏轼终于结束了长久流放的生活,重获大赦,此时的苏轼已是风烛老人,早已无心追逐。参禅闲散,安顿余年。

    随着苏轼的老去,连他的三子苏过也已走上仕途,马上就要去就任中山府通判,苏轼听闻消息后,弥留之时为他手书一道偈子。

    提笔之间,不禁想到自己曾迷醉其中不能自拔的庐山烟雨,它的神秘美丽加上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堪称天下奇景,如果不能亲自前往一赏,定会遗憾终身。

    不过,这是他以前的想法了,因为曾经这些念念不忘,心神向往的景致,却在终于亲自经历过后,感受不到什么特别了。庐山烟雨不过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也不过是浙江潮水。

    想到这里,苏轼淡然一笑,落笔写下两字“观潮”

    观潮

     

    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苏轼这首《观潮》从字面理解较为简单,但又极力彰显着不平凡,这不平凡之处就在于首句和尾句重复,这一异常便成了解读的热点。

    要知道,苏轼晚年向往恬淡,开始参禅。在临终前写下这首偈子留给将要进入仕途的小儿子,自然会蕴含他一生所悟的道理。

    将四句诗联系到禅语,便很相似于青原惟信禅师的语录。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而后亲见知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再到如今,又是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相形想象,苏轼所言,或许正是此意。

    翻看苏轼先前诗集,不难发现,就有关庐山西湖的描写,不在少数。曾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来对庐山描绘,还有“波光滟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来对西湖颂扬。

    从那时看到现在的《观潮》,苏轼临终对人生的总结就一目了然了,是风动是幡动?不过是心动罢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观潮 苏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wjsk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