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本书的过程中,很多的地方常常能和产品联想到一起,无论是对产品的设计、定位、还是精准化营销等都有些许启示。
知识和信息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稀缺品,时常保持对用户的同理心
如今,生活在一个富裕、高度专业化的商业社会中,我们每天都和很多的商品接触,然而我们每个人的所知却都是极为有限的。对每个人来说,知识和信息都是稀缺品。即使简单如一只普通的2B铅笔,这个世界上可能也没有单独一个人知道如何从头到尾把它做起来。市场上的很多商品是数以亿计的人在互不认识的情况下互相合作生产出来的。
既然知识和信息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稀缺品,这也意味着我们站在自己的角度所发出的声音,只能代表着部分用户的心声。实际用户的使用习惯、决策过程可能并不会按照我们预期的流程进行。在我们看来一个设计的很简单的操作流程,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用户可能几经周折。怎样做到Don't make me think呢?可能需要我们时常保持对用户的同理心,时常站在不同类型用户的角度来思考。
平时使用手机的过程中,经常可以发现“用心”的设计。列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微信(版本6.3.7,最近最新的版本)在微信群内添加好友时,申请后备注信息内自动填充自己的群内备注名以及微信群名,对方收到后的好友添加备注信息是“我是xxx群的xxx”。细想一下,微信的设计中还有很多非常人性化的地方,如多条语音连播、微信群成员名单部分显示(刚推出的时候是显示所有群成员,几百人的群需要下拉到最后才能改个备注)、聊天时对方的文字背景是白色,自己的是绿色(对比之下,对方的更明显,自己的则相对次要)等等。第二个是讯飞输入法。iphone打字过程中,经常遇到在某句话中添加字、删除字的情况。手指直接点击的情况下,经常点击多次点不到地方(也可能是手大的原因23333)。有了移动光标后,就可以随意调整输入位置。其次,常规的输入法需要切换到手写模式,才能书写。讯飞输入法可以直接在面板上手写,无需切换,非常人性、贴心。小而美的功能常常能给人超出预期的体验。
风来了并不是所有的猪都会飞
有时候人们想做些事情,而且如果有人来做,他们也愿意付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事儿就真的有人来做。尽管需求者认为付出的价值已经足够大了,足以弥补供给者的机会成本,但事情未必能做成。
互联网与人连接日益紧密的今天,大部分用户早已习惯了外卖、家政、装修、美甲、医药、洗车等各种上门服务。甚至想着有一天能够足不出户就享受更多的服务,比如看病、咨询、陪玩等。真的有人来提供服务的话,他们也愿意付钱。然而事实的真相却是,很多服务目前短时间内不会有人去做,在做的一些业务很可能会因为成本等问题关停。例如,O2O死亡名单中的上门洗车服务,“功夫洗车”、“E洗车”、“赶集易洗车”等都纷纷关闭了上门洗车业务,一些美业O2O项目也相继告停。
为什么呢?用经济学的方式解释,就是交易成本太高。经济学中交易成本的定义是:在供求双方之间安排交易合约或协议的成本。这些业务前期都需要资本来培育市场,在一直补贴的情况下,用户都乐意使用。一旦补贴停止,在服务价格高于线下实体店的情况下,用户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线下。滴滴快的的崛起则是个成功的范例,在巨额资本的支持下,短时间内迅速积累用户、拓展业务、流量变现,完成了由“打车”到“出行”的华丽转身,成为出行领域内的“独角兽”。从需求角度来讲,出行打车确实是高频、刚需、痛点。
风来了并不是所有的猪都会飞,被创业光环日益笼罩的社会氛围下,更多的创业者也许需要冷静下来,从最基本的经济学层面上,衡量一下交易成本;从最基本的用户角度,考虑一下用户需求;从最基本的企业家的角度,思索一下自己的综合素养。
供给需求与饥饿营销
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由供给方和需求方组成,供给双方追逐各自感兴趣的计划,根据各自面对的稀缺性进行优化,并按照各自的目标谈判和交换,获取各自想要的东西。交换是一个协作的过程,随供求关系随时调整的货币价格体系可以给人们提供相应的信息,使得他们能够协调各自的计划。从而保障经济活动有序的进行。
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为措施的干预下,比如设置价格上限、价格下限、最低工资等,供需平衡的状况就会被打破,而且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设定价格上限会造成短缺,原先的价格竞争会被非价格或非货币形式的竞争所取代。设定价格下限则会无意间导致过剩。联想到互联网常用的饥饿营销,就是通过利用“人为创造”的供需失衡的假象来达到更好的营销的目的。分析一下实际的运作情况,首先打造一款高性价比(至少看起来)的产品(产品是前提),设定同等质量下较具竞争力的价格;然后利用互联网高效、易传播的特点大肆宣传,当然好的产品有口碑就更好了;最后通过设定固定供应量,“排队策略”等方式制造“供不应求”的假象。反而将竞争转移到消费者之间,无形中增加了额外的成本(包括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痴迷的消费者为了尽快地购买到产品,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非货币成本)。
如何让用户按自己的支付意愿付费?
实际生活中几乎每一场比赛、音乐会、体育场等都不会座无虚席。因为活动举办者考虑在活动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时进行定价,这样才能达到收益最大化。实际上,不同的用户因为支付能力的差异必定有着不同的支付意愿。单一的定价策略带来的净收益往往差强人意。
书中常青藤大学为了能够取得更多的收益,希望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真实的支付意愿进行付费,采取了填写家庭财产和收入表格来申请奖学金的形式来甄别不同学生的家庭状况,从而实现精准的差别定价。在满足更多学生入学的同时,使总收益得到了提高。
如何让用户按自己的支付意愿付费?联系生活中常见的产品,常见的解决方案有“基础+付费”的模式。如腾讯各种VIP卖增值功能,工具类的产品分基础版和专业版,游戏里皮肤、道具等卖增值体验。购物中同一商品不同组合方式的的增值套餐,正对特定人群如老人、儿童、学生等的活动等属于另一种个性化营销。用户根据商家提供的不同方案选择了自己的支付意愿。于人于己,综合效益都得到了提高。随着技术的发展,借助大数据的手段可能也会出现更精准的定价方式。
以上只是在阅读《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简单的联想,不足之处还希望各位读者能够批评指正。
网友评论